昨天上午,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揭晓。
荣获最佳影片的《绿皮书》,咖爷在一个月前就精准预言,结果没有悬念。(详见咖爷推送:狂揽22项大奖,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被它锁定)
而在这份名单中,还有一部近8分钟的动画短片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它就是在去年夏天,曾以贴片的方式与《超人总动员2》一起上映的影片《包宝宝》。
这部充满了中国元素的《包宝宝》,刚刚获得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短片的导演石之予是皮克斯动画短片制作行业的首位华人导演,同时也是首位85后的女导演!
01
影片的开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双正在灵活揉面的手,这双手的主人来自一位华裔母亲,她正在熟练地包包子。
两笼香喷喷的包子做好了以后,父亲匆匆吃完就拿着公文包离开了家,只剩下母亲一个人默默地继续吃包子。
结果离奇的事情发生了,刚被母亲放入口的包子居然“活”了,它突然一下子“长”出了四肢,接着变成了一个小人儿的模样。
母亲先是觉得惊奇,但很快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小孩儿,喂它吃的、带它一起出去买菜、练太极,细心记录着它不断增长的身高,处处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它。
但是随着“小包子”一天天的长大,它开始对周围一切新鲜的事物产生好奇,它想要去和别人接触,并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喜好。
可是母亲却怕它受到伤害,总是一把拉住它、制止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它。
渐渐的,母亲和小包子之间产生了隔阂,直到有一天小包子带回来了一个外国女人,她的手上戴着一枚婚戒,这可惊呆了母亲。
当小包子执意要走的时候,母亲无论如何也不肯放手,情急之下她一口气把小包子吞到肚子里了……
画面一转,泪流满面的母亲从床上醒了过来,这是她的一个梦。
一个影子倒映了进来,原来是她的儿子回来了,巧合的是他的影子特别像母亲梦里的“小包子”。
一开始母子二人坐在床上一言不发,儿子推过去了他给妈妈带的她最爱吃的点心,母亲这才心里一暖,于是又爬了起来,两个人一边吃一边流泪。
故事的最后,是儿子的“洋媳妇”学会了包包子,一家人终于一团和气地围坐在了一起。
02
这部体现着浓浓中国风的短片,故事背景定位在多伦多的一条唐人街。
墙上的福字、青花瓷盘的摆件、一锅烹制得油亮亮的红烧肉,以及极具风格的中式配乐,无不显示着这个家庭的华人气息。
导演石之予说,故事的灵感来源于自己本身的成长环境。她认为自己的母亲呵护她的方式,就好像是对待一个珍贵的小包子一样。
有不少观众看完短片,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片中的妈妈就好像是自己的家长,而这个起初很乖很听话,后来显得很“叛逆”的小包子又像是自己的翻版。
也有人指出虽然短片的结尾很温情,但是当那个愤怒的母亲,突然选择一下子吃掉她亲手制作出的那个小包子的一瞬间,给人的感觉却是相当惊悚的。
将近八分钟的短片,背后所折射出的其实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父母与子女之间到底该如何相处?
就在才过去不久的春节假期,一定有不少返乡过年的青年,又经历了一大波来自父母大人所发射出的“烫手”的爱。
大到人生方向、工作规划、感情状况,小至几点起床、出门会友、吃饭与否……都会和长辈们产生分歧。
因此有不少活跃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从心底里是抗拒回家过年的,因为他们担心一回去就会立即被拉回到“管制”的状态下。
他们害怕着一些在长辈们看来是关心,而在自己这里则是各种大大小小难以回答的“提问”。
03
2018年有一部叫做《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台剧,在豆瓣获得了8.2的高分评价。
该剧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剧中把书中的九个故事分别改编成了五个单元,描绘出了在单一的价值观念下一众扭曲的亲子关系。
还有去年在湖南卫视播出的真人秀节目《少年说》,一个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只能通过镜头才能勇敢地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声。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的爱多半以“管教”的方式出现,而孩子们对此极度不适应的表现方式,不是“压抑”就是“反叛”。
有些孩子是在内心里进行无声的抗议,有些则希望能远走高飞,早点离开这个束缚过多的家。
中国父母更擅长用“否定”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子女,他们自己缺乏探索的渴望,也很少鼓励、肯定孩子。因为否定似乎更能显示自己的权威性。
中国式的父母一向比较渴望的,是对话语权的掌握。(咖爷之前推荐的电影《狗十三》,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被禁5年归来,这部电影戳中所有中国孩子的痛)
事实上,往往孩子的成长速度,是远远领先于父母的认知水平的。
尤其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观念被年轻一代更快地吸收,而家长们接受的多半还是比较传统的思想,所以只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和立场,给孩子提供自以为最好的方案。
两者之间从一开始的一方无条件给予,一方无条件接受,到慢慢地孩子有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和父母之间开始有了差异,从而产生了矛盾。
而不对等的沟通状态导致时间久了,孩子也就慢慢放弃了沟通,最后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
每个成年人也都曾经是小孩,可自以为已经长大了的家长们却忘记了,其实父母是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也许有时候需要上《变形计》的,也不光只是孩子。
纪伯伦在诗中写: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就像《包宝宝》中的母亲,越想抓紧儿子,换来的越是孩子的远离,她那份沉甸甸的爱并没有错,只是她的表达方式出现了问题。
虽然影片最后是其乐融融的团圆画面,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中式亲子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许有些时候家长们对孩子更多的放手,给予孩子更多的包容,要比一心想把他们包裹在手心里,更使孩子觉得温暖。
本文作者 | 橘绿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