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好呀!伸开双臂向着太阳来个拥抱,问候你也问候我自己。2024年第一天。
昨天晚上熬夜到22点半,对守岁的想法还是有的,但是架不住瞌睡虫一再提醒,一看时间22:30了,立刻挥手向春晚主持人说个抱歉,不能陪他们听新年的钟声了,还是有一点遗憾的。
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时不时钻进耳朵里,这是前两三年都没有感觉到的热闹景象。
前几年的特殊情况,再加上禁燃禁放,总觉得过年悄悄摸摸,毫无乐趣,没想到,今年烟火从刚进入腊月就极其旺盛。特别是除夕的广场上,更是浓烟滚滚,仿佛几十年前的战火一般。
年就因为有了烟火而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仿佛烟火点燃了冷冷清清的气氛,点燃了每个人内心的兴奋的念头,点燃了日子藏着的红红火火,点燃了来年的龙腾虎跃,总而言之,能够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外界喧闹影响了心情。
是我有这个感觉吗?还是别人都修炼的那么好。
年过半百,竟有些害怕过年,因为过年总想给孩子们一个美好温馨的回忆,所以努力做着前辈父母们都在做的事情,买着各种各样的年货,做着各种各样传统的饭食,这年过的,让自己觉得日子像千军万马般地动山摇。
是母亲总会被母亲影响,所以想一想自己小时候母亲为自己留下的那么多快乐的春节记忆,就想把这一份美好留给孩子,让孩子们长大之后,对自己年轻时在父母身边过年的日子存在着诸多回忆和留恋。
这种想法是否自私?其实这种想法就是一个母亲自私的认为自己为了孩子而作出的牺牲。
总认为自己在为孩子们忙碌,其实日子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松紧有度,苦乐有时。如果一成不变,按照自己的想法每天与书与文字为伴,那日子过得苍白,也就失去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味道。
除夕夜醒了三次,每次都是被楼下的鞭炮声惊醒,每次醒来都有一种迷迷糊糊的感觉,会想起小时候整个除夕晚上不睡觉,和小伙伴们一起东奔西跑捡鞭炮的情景。
想好的,初一要起个大早讨个好兆头,但还是勤快的儿子煮好了饺子。
吃饺子。
儿子说,今年大年初一吉时是早晨7点,所以7点起来煮饺子。
儿子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不仅温暖贴心,还有生活的乐趣,每个节日纪念日都会有满满的仪式感,这一点,很为儿子高兴。常想,哪位女孩与儿子牵手,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小女子。
喊女儿起床,人家闭着眼睛睡得香甜,根本不理会是初一还是十五,仿佛日子与她无关。
女儿我行我素的性格,直接对家里的规矩习惯挑战。以前的时候,还试着用这些规矩来约束她,以使她改变,但是现在,一家人已经适应了她的风格,所以我们吃饭她睡觉。
吃完饭,去商丘古城玩,出发的时候10点多,女儿起来吃了两个饺子,说不饿。
路上堵了三次车,原本半个小时的路程,用了一个多小时。
终于赶到古城,远远的把车停好,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赶到古城南门。
去年是从东门进的,今年走到南门,是想换个方位换种感觉。
远远看到南门的主干道人头攒动,问两个孩子,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个场景。儿子说摩肩接踵。女儿说人山人海。我说人流如织。
远远看到应天书院,没想到,在如此热闹的日子里,应天出院依然保持着独立于湖边的幽静模样。
突然有些情绪,想到1000多年前,范仲淹在这里讲学时,那该是何等的壮观场面。
而如今,在这个科学技术发达的盛世,书院显得有些落寞,像一个受宠后来却被抛弃的孩子,委屈地藏身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自我疗伤。又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冷眼旁观着繁杂人间。
驻足与范仲淹的雕像前,听到了来自他身体里一声长长的叹息。
过马路,牵女儿的手,女儿紧紧攥着我的手,顿时想起,在女儿的生命里,曾经多少次牵着女儿的手,可是我却没有珍惜那一刻的享受,如今女儿已经长大,再去牵她的手,竟然觉得有些生疏。
步入人流,自己也成了人流中的一份子,突然觉得人好可笑。在如此热闹的人群中,有几个人在观察着自己的言行举止,又有多少人随着人流一路被迫前行,成了人流中的一个水滴,失去了自己。
女儿拉着儿子的手臂在前面走,某人拉着我的胳膊在后边紧紧跟着。
掏出手机想拍一张图片,某人说,你别摸手机了,万一把你丢了咋办!
某人知道我是一个路痴,无论走到哪里,东西南北的方向都弄不清,而某人却是一个方向感极强的人,无论到哪里,走过一遍的路,记得门清,可能这就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一路上,各种各样的小吃,各种各样的玩具,把大街小巷衬托得多姿多彩。
问女儿想吃什么?女儿说看着不干净不想吃,我说你千万跟好你哥哥,以前出门的时候都是你爸扛着你,现在扛不动了,别再把你给丢了。
女儿撅嘴嘻嘻笑着,有些嫌弃的感觉。
不知什么原因,好像是因为年纪大了,总是会说起孩子小时候的事情,也总是会记起以前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这难道是心老了?
古城。远远望去真的是一座古城,青石铺路,青砖灰瓦,四周环水,水气雾气合在一起,小小的古城弥漫在一层神秘的雾气之中,犹如仙境。
可是,走进城中,随着拥挤的人流扫视着各种标准化的现代设施,各种时尚的小吃,流行的电动交通工具,标准化的商品商店,仿佛每一处的摆设,都给古城这个古字粉上了一层现代化的标签,好像穿了一层古装却跳着现代街舞的小丑。
说是古城,建出了古城的骨架,却没有古城的灵魂。或许一个城的古并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的精神和文化。
也许是喧嚣的人流盖住了古城灵魂的声音,也许是整齐划一崭新的古建筑盖住了古城的沧桑。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大街上,看着远远近近整洁的商铺,听着高高低低的叫卖声,闻着酸甜香辣的各种味道。
身处古城,我在想,古城在哪里?
一个声音悠悠的传来,在心里!
或是内心渴望的并不是这热闹繁华的古城,在心底深处,隐藏着一个历经几千年走过一代代传说的那个沧桑厚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宁静的古城。
一旦内心里对一个人和物有了自己的期待,眼前的存在就有了比较和区别。
一切都在内心,向内心追寻才是最好的答案。期待和现实并不冲突,因为灵魂和肉身本就存在与两个世界,能够把身心灵合为一体的人是完美的。
不能追求太完美,完美就要走向残缺,正如物极必反的道理一样,所以缺憾的美才是真正需要珍惜的美。因为有缺憾,所以有追求更加完美的动力。
古城内还有许多值得访问的景点。在10多年前,跟随市旅游局的领导一起参观过古城。那时的古城真的具有着原汁原味的味道,可现在修复后的古城,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莫名的情绪缠绕心头。
古城城门是一个能够找回历史记忆的地方。
巨大的厚厚的城墙,一块块青色方砖垒成,方砖上留下了历史风化过后的痕迹,斑驳沟壑,脱落的层层土灰,仿佛是滚滚的历史车轮留下的痕迹,又仿佛是一代代英雄的人民挥洒过奋斗过的滴滴血汗的印证。
古城墙上,是一个个像长城上的豁口一样的垛口,那是英雄的壮士们为保家卫国修筑的工事。旌旗猎猎,迎风飘扬之中,仿佛看到一个个身披战袍盔甲的勇士们在翘首远望,突然天空响起擂鼓阵阵……
轻轻挥手,向着绵延的城墙上的战旗,向着遥远的战鼓声声回响的苍穹……
城内还有许多修复后的著名景点,归德府城墙,侯方域故居,归德府文庙,穆氏四合院,天主教堂。外城的景点有南湖公园,文雅台,张巡祠,八关斋开元寺,应天府书院。
一座城市,不仅仅要用建筑来彰显他自身的丰富内涵,更主要的是要有文化氛围。
商丘古时自玄鸟生商,一代代诸侯将相,在这座古老的具有四千五百年历史的土地上兴盛荣衰,为中华大地的历史文化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如今,建起的古城却少了文化的精髓,多的是旅游的形式。
亦步亦趋离开古城,同时也逃离了喧嚣繁杂的一片热闹。
静静驻足在湖岸边,问水:外圆内方的古城,城下叠加着数座古代城池,到底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被埋藏在这片土地下?
河水无声呐喊……
再见,古城!我会找一个宁静的时光再来,因为与你,只适合在静静的时光里,用心与你默默交谈。
先记录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