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是能够应对身处的环境,同时还能活出真实的自我——yoli
清代学者李密庵《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在绘画课上,yoli老师分享的一首古诗《半半歌》,很有趣的一首诗,读来朗朗上口,即诵即唱。
昨日写的文字里,提到自己在感受到做事时,思考问题的动力时,经常受两种力量的拉扯,一股来自内在本心、渴望自由、纯真的一面,一股来自世俗既定俗成的隐形规则,无形的权威的一面。一种力量渴望自我实现,一种力量渴望得到世人认可。
无论做事、做选择,或者完成一件作品或文章时,会下意识地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实际上做那件事本身的快乐和收获已经在完成的过程之中。
有时,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算是哪种人,不纯粹,不高级,说浪漫可又有时务实无趣,说唯心又沉溺物质享受,说感性可又没理性地不近人情,这种既为此又为彼的态度,着实让人难以理解或定义,于是,在自己还未30将30的年纪,已然能够多少感悟出,人性是复杂的,人心是微妙的,人是多变且不易捉摸的,自此 再不敢随意给人下结论、出评判。
即使有了,事后往往又会推翻,一来二去,就越是对人这种生物感到崇敬,起码我身边的许多人,仔细观察,都有许多面。人遇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点时,都会有不同的表现。
《半半歌》里,提到许多生活场景,实在是生活的常态,能看到这种不纯碎、多面、矛盾,还能两相皆宜,自洽地生活,这也是活出一种豁达之境。
“成熟是能够应对身处的环境,同时还能活出真实的自我”
这句话,恰恰也是我的一位大学老师,曾经用相似的语句表达过得,人总是在环境的期待和自我的实现之间摇摆,心像是在跷跷板的中间试图平衡的裁判,或许摇摆是一种常态,而处在绝对平衡的位置,是一种追求。
对于成熟的理解,这句话,我是认同地并欣赏的。
跷跷板的两端,承载着生命中不同面向的事物,一端向外,一端向内,一端出世,一端入世,若想接近于平衡的状态,两者的力量必定是共生共长。
如同胡因梦老师曾说“活在世间,又不属于它”和半半歌里,所提到的“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异曲同工。
了解真实的自我是根,活出来是枝干,当越来越接近真也就是生命的土壤,对于生活的实相就了解地越来越透彻,对事物的把握会越来越精于细节,对人心的知晓也会越来越精微,自然对环境的应对也会越来越娴熟,如同生命之树在广阔的天地间,开出繁茂的枝叶和夺目的花朵,而自成一片好风景。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酒饮半酣,花开半时,美妙的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如同抛物线,抛到最顶端却也预示着该走下坡路。所有的事物都存在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作者所看到的“正好”、“半开”,恰恰是一段过程里,生命力正旺,正在逐步向上的状态或者说瞬间。
盛极而衰,乐极生悲,恰恰是中间的状态,最是能让人安心欣赏,这是作者对于世间无常的领悟,也是一种看待生命的心态.不求最,只求半,这样人生反而是丰盛更多一些,遗憾更少一些,作者真智(suan)慧(ji)啊
人与人之间的爱,也是如此这般啊。
留一半爱给自己,再留一半给爱的人。关系里,有自己的空间,也留给别人空间。有互动又不纠缠,这也是一种互相共处又彼此独立的成熟状态啊。
“饶有滋味,又不纠缠”,这种状态好理想,大多数的关系里,更多的是沉重的纠缠。不过,这本就是关系里该面对的功课。
“百年苦乐半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人生都是有苦有乐,好事情怎会只与一人?”这是刚刚从网络上查找的对这句话的翻译,这让我想到偶尔旁听到一位陌生男子在饭桌边聊天,说“我有的,别人没有,别人有的,我没有,何须比较,何必去比较呢?”
看,有时路人的一句话里,也能听到智慧的声音。人能活的豁达或者快乐,不是走了多少好运,而是看待生命的角度是否足够开阔。
半、半、半…仔细品味半字,让半字留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