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十多岁的我背着书包和干粮,和同村姑娘一起,步行十多里地,来到当时的镇重点中学——城关镇杜村寺中学。
在这里生活的几年,可以说是我一生的噩梦,虽然我从这里考入了师范,也因此改变了我的人生,但每每回忆,它带给我的只有苦难,没有美好,没有欢乐。
苦难印象一:生活条件差
从没离开家的孩子,怎能想到那个年代封闭学校生活的艰苦!开学那天上午,和同村伙伴们一起走了几个小时,一边走一边问:还没到吗?还有多远?答曰:“才走了不到三分之一”,“还有一般路程”,“快到了”。
终于到了梦想中的重点中学,学习区和生活区不在一个院子。学习区有两排红砖红瓦的新房子,新一年级在后排靠西的三个教室,我被分在一班。
生活区在百米外的东院,没有围墙,完全开放的那种,有三排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北面临着路一排是教师宿舍、女生宿舍;中间一排比较短,当时应该是初三教室;南面一排也是女生宿舍,还有大伙房。中间那排房子的西面有一口敞口水井,用辘轳打水那种。
上午报到,晚上就要住校了,这是我和家人事先没有考虑的事。好在一起入学的同伴,我们是前后邻居,她爸爸用架子车从家里拉来四块木板,两条板凳,我们两家各出了一条被子,还有两袋小麦——给我们送到学校,去司务长那里交麦子,领饭票;去新生宿舍(挨着伙房西面的三间教室,)找个空地方支起板凳,铺上木板,再把被子放上去,我们睡觉的地方算是有着落了(由于地方有限,三间教室密密麻麻摆满了小木床,仅剩两条50公分左右的通道,而且每张床位必须是两个人结合睡)。
就是这样的宿舍,还兼顾着“餐厅”的功能。晚上我们睡在木板床上,白天把被褥一卷,翻上去一半,裸露的一边就是我们的“餐桌”。大家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咸菜瓶子、发干了的烙馍、饼子,再放上从伙房打来的稀饭或者面条,站在床头,“津津有味”的享用着。有时也会相互尝一下各自带来的咸菜——酱豆、芥疙瘩丝、腌辣椒等。当时生活条件有限,伙房是不供应菜的,也许真的供应了,能吃起菜的也寥寥无几。就连伙房供应的馒头,也不是人人都吃的起的,大多都是从家里带些干馍馍,差不多能吃一周。我带的烙馍就能吃到周四中午,一周只从伙房买两天的馒头吃。
苦难印象二:缺水
我们女生还算幸运,一个年级还能拥有三间教室改成的宿舍,男生宿舍就在教室——白天上课,被褥集中放在讲台里角处,晚上桌子并在一起,就是大通铺。学校除了那口辘辘井,就没有其他取水地方了。但辘辘井的打水绳子不是公用,常被人收起拿走;即使遇上有绳,但我们没有水桶,所以取水很是不方便,我不记得当时从哪里找水刷碗,只记得每天为了打洗脸水,天天下了晚自习,端着脸盆到附近村民家的“压水机”前接水。现在想来学校后面最西面那家人家真不错,学生几乎天天到他们家院子接水,他们也基本没有拒绝。
有时实在找不到水,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宿舍里谁打的有水,等人家洗完了,撩一把洗下,有时整个宿舍将近百人用一盆水,那水就像煤一样黑了!所以,得红眼病也是常事。
记得有次冬天下大雪,哪哪儿都上冻了,大家实在找不到水,早上起来就抓一把雪揉揉眼;吃过饭没水刷碗,就找雪厚的地方,把碗扣在上面转几圈,非常干净!
苦难印象三:孤独
我生来内向,不善言辞,所以要好的同学很少。下课看到其他女同学在一起快乐地做游戏,心中好生羡慕和向往。更多的是一个人站在旁边静静地看一会儿。不过后来和慧萍成了好友,我们也如影随形的在一起玩了差不多两年吧,后来她妹妹也考入这所学校,她们姐妹在一起,我算是退出。再后来也和彩华要好过一段时间,还有复习班时的伟红。
记得有一年初冬,天下着冷冷的雨。晚上下自习回到宿舍,准备休息时才发现,我的床位上方房顶漏雨,把被子都打湿了。没有人会管你怎么睡,我也无处求援,就那么依着湿漉漉的被褥睡了!后来到师范上学,班会上交流内心故事时,讲到这一段,我哽咽到说不出话。
苦难印象四:想家
应该是刚入学那个秋天吧,有天中午放学,那天应该是周四,到伙房前一看,打饭的队伍长长的,顿感绝望。遇到同村的英子,(我知道她是最想家的人——听说她刚入学时,傍晚会站在公路边,遥望西北家的方向,注视许久,也算是解了思家之苦。)我说:“要不咱们回家吧?”她立马响应。就这样,我们说走就走,两个人朝着村子的方向,跨过大路,抄过小路,甚至穿过正在翻犁的庄稼地,飞快地往家奔去。不知道用了多久,我们顺利到家,家人照例是一顿吃惊,一顿埋怨:干嘛中午跑回来啊?学校饭不好,家里饭就好吃了吗?这么忙谁送你们啊?即使家中仍然是汤面条,即使没有人欢迎你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窜回来,即使饭后你还要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窜回去,可是,能回家一趟,心中还是无比满足。
有一年冬天,周六中午放学,好像只有周六下午休息,周日还要上课。前一天刚刚下过大雪,并且有大风。大家都慌着往家赶。有说雪太厚,最好步行,有自行车的也尽量不要骑。那次我刚好把爸的二八型永久自行车骑到学校,不甘心步行。到校门外看了下,公路上基本没啥雪,都被大风刮跑了。于是高兴地骑上车上路了。下了公路才知道,别人说的没错:田间的小路上堆满了雪,根本骑不动;还有的地方你就根本找不到路,都是厚厚的雪!我小小的身板,一个人推着大大的二八自行车,在雪地里转来转去,找不到原先的路。天已经黑了,好在雪光照亮了大地。村子就在前面不远,而我兜兜转转,却总也不能到达。最后,我改变路线,迂回北行,在晚上8点多最终挪回家中,鞋子上、裤子上全都冻满了雪!
家中厨房里,妈妈正在昏暗的油灯下烙玉米面饼子,见我回来,先是惊诧我这么晚到家,我讲明缘由——雪大找不到路,推不动自行车。妈马上又关心起自行车:啊呀呀,雪那么厚,你只管推自行车,也不知道把刹车去掉,你看看,把车圈上的光都给磨掉了!真是一点用都没有!噼里啪啦,一顿吼。我们家的自行车,比人还要金贵。
还是我家二姐还能替我感到一丝后怕,她告诉妈妈,我回来走的那条路,路边是有枯井的,万一雪覆盖了井口,我一不小心掉进去,会有谁知道呢?妈这才不再吭声。不过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我都理解妈妈的心情:孩子多,家庭条件差,置买一件东西会分外爱惜,就比如这自行车!
30年后的今天,有机会再次走进这所学校,记忆中的那排教室竟然还在,甚是感叹!后来修的教学楼也已经二十多年了,窗户和楼梯都在证明着它的年代,当初的赫赫有名的杜中,也快要走到尽头了——新区学校的落成,给了它致命的一击!城市发展,时代进步,优胜略汰,都是一些老破旧学校消亡的根源。不过,无论它给过我多少苦难,我终究还是要感谢母校,感谢我的老师,我的同学,这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