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发愤的草莓
2015年7月,我在台风天折腾出一个拆书战队活动(公众号回复“拆书”可参加第3季),全国各地的小伙伴都可以参与。到现在已经2季活动落下帷幕。
拆书战队的要求是每周交一篇600字的拆书笔记,按照“精彩摘录”、“我的思考”、“我的行动”三个固定版块对书里的某一段、某一章或者某一本书进行拆解。每周战队队长和驾驶员会利用业余时间将队员们的成果集结成一份pdf,方便大家交流探讨 。
如果没有按时交上来,会有相应的“小处罚”,这是纪律严明的小组织 ,为的是帮助大家养成每周读书、思考、行动的习惯。
最近,我将陆续放出自己这两季来拆书片段,欢迎交流!
拆书对象:
《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1》(戴维.艾伦)
step1:精彩摘录
你从工作篮中拿出一个文件,看了之后你觉得它不需要付诸行动,但却具有潜在的价值,然后你就把它按照分类放入了你的归档系统。整个过程不应该超过1分钟,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就说明你的归档系统还需要改进。归档过程如果花费太多时间,这将使你对这个过程产生抵触,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把需要归档的资料杂乱地堆在一起,甚至不想去看它一眼。
step2:我的思考
上面说的道理,归纳到一句话,就是“要定期清理”。这个道理似乎大家都懂,那如何衡量标准呢?作者给了一个标准:就是在1分钟内,你要能判断它属于哪个“盒子”,应该放在哪里。
文段里讲的的是实物文件的归类,这个道理及其标准能否对日常其它事情有所启示呢?
我认为,生活中,处处都有归档系统的影子。这段针对实物文件的文字,让我联想到其它事物的归档,结合自身的感受,得到三点启示。
一、对日常物品的归档
特别是女生,看到小玩意总忍不住出手去买,买回来以后又常常用不上,扔了吧又可惜。于是,可能会做出的举动是随便乱塞,开个抽屉就放进去,等到某天实在塞不进去了,才想到该是整理的时候了。可是堆积如山,这整理就变成了一件艰巨的问题,像老牛拉破车一样拉不动了。
回想平时,为什么找不到地方就拿个抽屉先放进去。因为放在桌上太乱,眼不见为净,就想放在抽屉里。有一种“明日愁来明日愁”的淡定。
而这个抽屉本身没有被定义是放什么类别的东西,才会随意地被堆放。
所以,第一点启示是:要想拥有清爽的感觉,一定要有分类。
二、对非实物文件的归档
在现实世界之外,现在还有个虚拟世界,这里会存放我们的文件资料。
这种非实物的文件资料与实物的相比起来,最容易被我们忽略它的杂乱。因为如果不是去打开一个个文件夹的话,单从外部看,是发现不了其中的凌乱。
特别是关上电脑屏幕之后,就什么都发现不了了。不像实物一样,一旦杂乱不堪,就被眼睛所察觉到导致内心不适,有整理的冲动。
所以,相对而言,非实物的文件,我们更容易轻视其分类的重要意义。
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实物的文件系统有点堵塞,总不愿去清理,除了特别重要的内容以外。时间一长,麻烦更大了,记不清当初收存这些内容的目的何在,是想用起来,还是纯粹珍藏而已,拿起来看了半天,不知往哪里安放,就更痛苦了。
后来想想,是归档系统了问题。像作者所言,如果1分钟内无法判断清楚,说明这个归档系统需要调整。要么,就是自己设定的这个归档系统中,各个盒子的具体定义不明晰,可能是模模糊糊的感觉,于是我们才会犹豫不决,好像放这边也行,放那边也行,另外,对于出现犹豫状态时,又该如何处置,也是应想好应对的方式。
所以,第二点启示是:不但要有分类,并且分类后各个“盒子”的定义必须明晰,而不能模棱两可。
三、对事件与行动的归档
这几年,执行力感觉提升空间较大,如果让我分析原因,我想,正是归档的力量。
一件事出现在生活和工作中,我知道它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放在什么“盒子”里,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它;而不是出现一件事,就立马把它拿下,除非它特别紧急。如果一来什么事,就接住开干,而不先归档,分个主次,那永远也没有喘息的时间。
时间开销记录也是如此。一开始总是崩溃,崩溃了又捡起来,继续记录。回顾当初的原因,正是归档的定义不清楚,好不容易做完一件事,执行一个行动,却为着要把这个行动记录在哪个类别之下而挠破脑袋,话说这样的难度,哪里能坚持下来了。好在,后面及时改进,于是越来越顺畅,记录时间开销1000天的日子一下就过去了。
所以,第三点启示,归档系统顺畅,则不会堆积。越堆积,则越不信赖这个系统;越顺畅,才会越信赖,从而让这个系统一直运转下去。
小结一下:
1.要想拥有清爽的感觉,一定要有分类。
2.不但要有分类,并且分类后各个“盒子”的定义必须明晰,而不能模棱两可。
3.归档系统顺畅,则不会堆积。越堆积,则越不信赖这个系统;越顺畅,才会越信赖,从而让这个系统一直运转下去。
step3:我的行动
年底来个大幅度的调理,以当前的视角审视非实物文件以及日常物品,目标是使分类符合定义清晰以及断舍离的标准,目的是查找方便,让人感到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