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间书房,余生不荒。
人云亦云者众。
这个春节,众皆家中游,的确让很多人感受到了拥有一间书房的重要性。
荒,通慌,在满室的书香中,与圣贤交游,内心的焦虑可以慢慢放下。书房是很多人的遁世之所,在自己的世界里坐一坐,看会书,写会字,冥想一会,身心都放松,无比的快意。
荒,亦言心之不荒。有精神食粮的幸福,很多人感觉不到。生在此世,随处随时的阅读已经是相当便利,但读书仍不是每个人的事。
读书乃当下之事,谈余生太远。唯有痴好书者,以读书和书房为赏心乐事。
书房的效用,最美的还是当下。
书房,是一个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
笃志明理静修之所。
二.
还是要有书房。
可大可小,可雅可俗。
赞物玩器,读书喝茶,呼朋唤友。
满足读书人的酸和装。
斯文常常用来扫地。
百无一用的常常是书生。
酸腐,是江南腌制的霉干菜,装在一坛坛的陶瓷缸里,发酵出特殊的气息。
为了这个特殊的气息,还需要题上属于自己的斋号。
斋以咏怀,且以言志。
三.
不可居无石。
不可居无花。
不可居无茶。
……
不可……
我们总是在讨好经典,讨好赞美,讨好别人的眼光。书房之中,限制了自己多少的想像。或许,也没有多少的想像,没有多少的主张,也没有自己的审美。
书读得人云亦云,字写得人云亦云。
书房,只是没有个性,没有自我的书房。
如同一个个自我。
与金钱无关。
书房的品味在于书房的灵魂与精神。
不可复制。
最好,风清气朗,让人如浴春风,心旷神怡。
四.
古人的书房,庭院深深,四壁清朗,架上版本空前,几上一砚一笔一搁,处处精致,空诸所有,内有乾坤。
现在的书房,填充了太多的宝贝,塞进了太多的贪欲,总让人感觉满屋商贾,一屋子的不合时宜。如一现代人站在古室之中,不伦不类。
大家已逝,很多东西断了根。物件需要一种特殊的气,与主人气味相投,才重现生命力。
有些物件,摆上自己的书房,却已经接不回气。
书房要有线装书,有几样气息纯正的老物件,似乎镇得住浮躁之气。
这是我们精神的迷信。
讲真,很多事,不过“自然”两字。
五.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往来有好友。
友不在多,三五好友。各有才艺,谈纸,谈书,谈墨,亦弹琴,弄箫,吹笛……共同醉心于某一小物件,共鸣于某个小段落。
或不说话,各自看书,亦无违和感。
有茶,有酒。
可以高歌,可以低吟。
兴至,君来自来。
意罢,君归自去。
六
贫居大黄山,有一陋室书房。
有一个看得见风景的露台。
看北山,看南山。
看落日,看朝阳。
看阴晴,看雨雪。
明月清风人无不有,弹琴作诗足以自娱。
“天边何处琼楼,叹一落红尘,光景弹指。”人生短暂,“躲进小楼成一统”,满目是自己喜欢的书,“偷得浮生半日闲”,平生无憾意。
有间书房,无非,满足自己,不愧欠自己,无深意,无他意。多读书,多写文章,多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且读书去!
作者简介:
桑洛,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项目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世界华文散文诗年选编辑。《桑言桑语》系列散文集作者,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记忆的画卷》,《稻草人之约》,诗集《相遇不晚》,《左岸新语春》(合著)等。作品散见各报刊,有作品入选各类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