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问问大家,有谁在一年365天被未曾谋面的陌生人骂过?”这是袁姗姗一句提问式的开场白,在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出来,之后袁姗姗从容地向观众分享了自己自2013年起,逐步遭受并面对网络暴力的种种过程,看完这段演讲,感触颇深。网络暴力是无形的力量,这种在网络世界中由众多网民的言论所形成的所谓的“道德审判”以及无节制的,恶意的谩骂与人身攻击对当事人的精神与心理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紧接其后的“人肉搜索”更是把这种影响从网络带到了现实社会,严重扰乱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
2019年4月17日,上海17岁男孩跳桥身亡,都说死者为大,再如何,也不该去指责一个已去世的人。况且这个男孩并无任何过错,但,网络上有人对此的态度却是“自作孽不可活”、“一点挫折都受不了,不配为人”,更有人谴责他的母亲“母亲的痛苦不过是演戏罢了”……我想说的是,谁没有情绪崩溃的时候?我也曾崩溃的时候想跳楼自杀一了百了,当然我就是想想而已,根本没有那种勇气,也幸亏我没有勇气,让我好好地活到了现在。记得前段时间微博上很火的一段话“现代人的崩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不会摔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积累到极致了,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不太想活,也不敢真的去死。”虽然我并不赞成男孩的做法,但他至少做到了大部分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而对于他妈妈的恶意,我想,任何一位失去了孩子的母亲,都不会对孩子的死亡无动于衷吧,你凭什么说母亲的痛苦是一种“表演”?
网络给了人们一个表达自己态度的出口,却也给了人们更多滥用语言暴力的机会,互联网打开了人们连接世界的大门,人们开始用文字在网络的世界里创造更多的可能,而随之而来的,也是人们对于语言的失控。文字本该用于交流,它是人们建立关系的基石;当文字被用于辱骂和戕害,它就成了嗜血的凶手,制造无数残忍的社交屠戮,让痛苦弥漫成河。
“即使声音颤抖,也要勇敢发声”这是澳大利亚一位14岁的童星艾米在遭受网络暴力后画的画上的配文,你能想象14岁的少女,一个花季少女,竟然遭受了长达8年的无理谩骂。人们无尽的恶意将她拖入名为绝望的深渊。艾米最后不堪忍受自杀离开,她也想勇敢发声啊,她也曾勇敢抗争过,只是,她再也没有和这个世界说话的机会了。
在网络的世界里,有太多人以为自己手握正义的审判之剑,可以主持自己眼中的正义了。那些曾带来网络的暴力的人们,他们把键盘当作了武器。当你们假装正义凛然伤害别人的时候,那种样子真的很无耻,很可憎。请收起你所谓替天行道的心理幻觉,给无辜的人一条活路。
人类用了6000年从野蛮步入文明,网络的存在,不是为了让我们再倒退回到文明的蛮荒。语言的自由,让我们可以批判谴责邪恶的人,也让我们有机会攻击伤害无辜的人。所以,请善用我们的语言,还给心灵一片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