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没有存在感,我该辞职吗?
阿雯在某知名企业里工作两年了,最近,她想辞职了。
她跟我抱怨说,自己在工作中没什么存在感,就像个“小透明”,经常被领导和同事忽视。
平时有什么工作安排,领导第一个想到的也是那些“活跃份子”,自己永远都在扮演“候补队员”的角色。
眼看着同时进公司的“活跃份子们”一个个升职、加薪、得宠,她渐渐失去了继续在这家公司待下去的动力,辞职的念头也越来越坚定。
其实阿雯的工作能力还是很不错的,性格乖巧、不张扬,想起前段时间,她受团委主席之托,负责公司年终晚会的节目PPT,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做到凌晨两点多。
结果晚会是圆满举行了,但“好处”都被光鲜亮丽的司仪和节目表演者拿走了,没有人记得她做个默默付出的幕后工作者。
阿雯愤愤不平地跑来问我,难道工作不就是认认真真,做好了就会被领导看重吗?一定要去领导面前拍马屁才有用吗?
我们知道,在职场中,阿雯的情况不是个例,虽然这多多少少也跟她的个性有关系。
如今,职场上很多人都缺乏存在感,上班累成狗不说,付出的努力还不被领导看见。
有人将这种状况归因于没有遇到一个好伯乐,直接拍屁股走人,以为换个地方会有不同的命运,然而,同样的遭遇继续在新工作中上演。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阿雯的问题,但她的话倒是让我想起电影《杰茜驾到》。
杰茜想成为学校的副校长:“我只是希望在未来几年内,我能获得足够多的经验,这样一来,福斯特博士就会考虑有我担任副校长。”
教练问:“为什么不直接向上级要求升职?”杰茜说:“你不能去要求升职,你必须用多年的努力工作来赢得升职。”教练大笑。
我没有告诉她这个电影情节,我只是反问了她一句,平时开会你会主动往前坐吗?
为什么开会大家都不爱坐第一排?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就对中国人的“中庸”品质耳闻目染,自学成才。
特别是在大学时期,没有了座位表的限制,大家上课总是尽量往后坐,留着前几排空荡荡的现象也是授课老师们司空见惯的事儿。
而上班以后,有个名词叫做开会,大家依然不爱往前坐,甚至还有那么几个人,你推我搡地争着坐在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
好不容易有几个“积极分子”主动往前争取表现,又会被坐后面的同事谈论、嚼舌根。
那到底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抗拒坐第一排呢,总结原因,其实也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下级被动。在职场中,开会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严格来说,更像是一场场领导单向传递信息的演讲。
很多领导者甚至不擅长组织会议,经常一场会议下来就是两三个小时,而员工们都是被动参与。又有部分领导者的自我意识太强,极大地打击了员工发言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在背后抱怨,不会直接在会议上表示质疑,私下窃窃私语几句还担心被听到。
而选择坐得离领导远点,开会的时候还能走走神、玩玩手机。
二是等级观念。在中国社会,等级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的存在着,不是同个等级的不能坐一块儿,好像已经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了。
不管是开会还是其他,只有领导在的场合,往往领导坐在前排,其他人就自然都不坐在同一排,这就是等级观念使然,不管实际上管理者讲究不讲究这一套。
就算是领导提出了要大家往前坐,大家也依然犹豫再三,就怕自己人微言轻,配不上那么端端正正的座位。
三是临场胆怯。当然,也有一款领导总爱在开会时不按套路出牌,随时来个提问。
面对这样子的领导,员工们在入座的时候更是避而远之,一到提问环节,就开始埋头默念: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看不见我……
总好过一不小心跟领导来个眼神相汇,再被提问个哑口无言,该多丢人。总之,开会这第一排,谁爱坐谁坐去。
为什么我要劝你开会往前坐?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过去了,如今在职场打拼,除了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力争在工作业绩方面表现优秀之外,我们同时也要学着如何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包袱”。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城里,有一个叫玛哥丽特的小姑娘。
从小他父亲就给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时,也要永远坐在前排。
她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困难“之类的话。正是因为这种教育,才培养了玛哥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在上大学时,考试科目中的拉丁文课程要求五年内学完,可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在一年内全部完成了。
不光学业出类拔萃,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其他活动方面她也是名列前茅。
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这样评价她“玛哥丽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都做的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被世界媒体誉为“铁娘子”的玛哥丽特.撒切尔夫人。
有一家社会学研究机构在十家公司做了这样的测试,观察公司员工在开会时,完全自主地选座入座的情况:结果有97%的人选择了坐在后面,坐第一排的人只有3%。
这个比例很神奇,因为它和哈佛商学院的一个经典教学数据是一样的。
哈佛商学院研究数据认为,这个世界上平均一百个人中,只有三个人能成为群体的领袖,这三个人我想恰恰就是开会坐在前面的人。
我们且不说坐前排能如何激发一个人追求成功的欲望,或是最终能成为一个多成功的领袖,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一个人追求成功的信心和勇气。
如果你在职场中,还在相信着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就算不积极不主动,也自然能得到领导的赏识,这不过是自欺欺人呗了。
开会入座的位置,在领导眼里看来,其实就代表着你工作的态度。
你是不是愿意主动参与,是不是努力融入会议,是不是有学习的动力,这些对于工作的态度,完全可以从你对座位的偏好中看出来。
如何才能有资格坐第一排?
阿雯告诉我,刚入职那会儿,看到老员工们在开会的时候都尽量的往后面坐,她也就入乡随俗了。
但跟她同时间进公司的阿明,每次都会在大家都在推诿之下顺势坐到前面去。
有时候阿雯也想表现地积极一点,也试过一两次坐到第一排的位置去。
但是好几次,领导提问,阿明总能自信满满地给出领导满意的答案,而阿雯只能低着头假装没被领导看见。
阿雯很羡慕阿明信手拈来的口才,但又觉得自己做不到,所以,阿雯后来就再没有勇气主动往前坐了,公司里的各种活动她也不太积极表现。
阿雯的烦恼和困扰,其实在日常工作,何尝不同样困惑着我们。
我们打小就被教导,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在职场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好坐第一排的准备呢?
一、 会聊天。这个会聊天,不是让你去溜须怕马屁阿谀奉承,而是有技巧地表达自己。
好多小伙伴走进了误会,把会做和会说分裂在两个极端,但事实上不应该这样简单粗暴的划分。
作为一个想要有所突破的职场人,会做和会说是缺一不可的。
近几年来,语言类的节目一个接着一个地走红,从康永的说话之道,到以马东为首的好好说话系列,无一说明着讲话这门艺术有多重要。
而在职场中,我认为最高效地提高讲话技巧的方法,就是多和同事、领导聊天,了解和学习优秀的同事谈论工作时的思维和技巧,加以琢磨,再自成一格。
二、善汇报。在很多人的职业观念里,汇报工作都是表面文章,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汇报,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不是形式而是内容。
松下幸之助的传人江口克彦认为“对于上司来说,最让人心焦的就是无法掌握各项工作的进度。
如果没有得到反馈,以后就不会再把重要的工作交给这样的下属了。所以要知道,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汇报,却能让你得到上司的肯定。”
《哈佛学不到》的作者马克·麦考梅克甚至曾说:“谁经常向我汇报工作,谁就在努力工作,相反,谁不经常汇报工作,谁就没有努力工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一个事物越熟悉就会越喜欢。
所以想要在职场中获得一个好的发展,让领导喜欢你,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职场能见度”,最简单的就是从汇报工作开始。
而开会的时候往前坐,正好也给你的工作汇报提供了天时和地利,就像阿雯的同事阿明那样,抓住了每一个可以曝光自己优点的机会。
三、硬技能。想要在职场中有存在感,说到底也还是无法忽略工作能力的重要性,想让同事和领导对你的工作能力刮目相看,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各行各业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如果工作技能不够强硬,以上两条做的再好,也会有功亏一篑的一天。
我们都相信,那些开会总是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很多时候坐的并不舒服,甚至如坐针毡。
在职场上,主动表现,追求晋升才是王道。
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闭着眼睛,向前一步。逼自己一把,看上去痛苦,但远比躲在后面折磨自己要幸福得多。
不信,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