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咬文嚼字》给“茅奖”作品把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咬文嚼字》这本书早就有所耳闻,平日里无心翻阅,近来兴致大起,免不得多看了几页,果然受益匪浅。

“格西”原来原来不是最高学位

格西,是藏语音译,意为“善知识”。是藏传佛教中僧侣学位的统称,并不是“最高学位”。再者藏传佛教显宗的不同派别以及同一派别的不同寺院中,格西学位的等级并不相同。可见司空见惯的一些称号并不是传说中的那样。之前一直以为博士后比博士更厉害,渐渐在学习中发现,原来所谓博士后就是一些毕业后没有工作继续从事研究的一些博士生罢了,现在看来,之前不知是闹了多少笑话。幸而现在又了解了格西,《咬文嚼字》果然不一般。与其说是在“挑刺”不如说是一部文人墨客的镜子,照见错误,照见无知。

罂粟果实实非“浆果”

浆果是肉质果的一种类型,其外果皮薄,中果皮和内果皮肉质多汁。浆果内含一至多粒种子。蒴果是裂果类的一种类型,由合生心皮形成,一室或多室,内含许多种子,成熟时干燥开裂。

这样看来,我们平常所见的番茄,葡萄,西瓜的果实属于浆果,芝麻,百合,罂粟的果实就属于蒴果了。

“驿铃”也有大学问

驿是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古代驿制规定,执行公务使用驿马时,必须出示驿铃。可见驿铃与驿制有关,驿铃由乗驿马奔驰的使者使用。原来驿铃还不同于系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当然马脖子是的铃铛可以用“铎铃”形容。

郑板桥不戴乌纱帽

乌纱帽是古代的官帽,始于东晋,定于隋,盛于唐。乌纱帽两边的翅则是赵匡胤为了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清朝改为礼帽,又称顶子。所以,清朝官员戴的是顶子,而不是乌纱帽。

是淮扬菜,不是淮阳菜

淮扬菜,产生于江苏淮安,扬州极其附近地域,故称“淮扬菜”。明清以前,淮安和扬州有各自饮食文化传统。明清以后,两者相互渗透。而淮阳县虽历史悠久却未成菜系。

“雨前茶”的得名

雨前茶是谷雨前采的,其“雨”是指谷雨。在清明节后。所以并非是大多数人望文生义的理解成“春季头一场雨”之前采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