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诺在提到铁伊的《法兰柴思事件》的时候,谈到了推理小说中很重要的一点,死亡:
推理小说中,死亡,缘之烩备用的太多而不是太少,用的太重而不是用得太轻。他是特效药,但也跟所有特效药一样,其最大危机便在于被过度使用,且肩带不怎么好的副作用。当死亡越多、死的越诡异离奇或越残暴,死的人越重要,地位越高财富越巨,小说本身往往相对越单薄乏善可陈,两者互为因果,成为恶性循环。
唐诺把谋杀说成是“特效药”其实已经是委婉了,一个接一个的死者,一场接一场的谋杀,更像是兴奋剂一样,让读者在被白纸黑字搞得疲倦不堪的时候,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再往下读个几十页。先不管书的质量如何,光对读者来说,这是提供继续阅读的一个非常好的借口与必要。
现在提到的这本《雪人》同样如此,它整本书里充满大量的谋杀案,这成为了彻夜不眠手不释卷的重要原因。这也是让本书读起来很爽的一个原因。
二
故事的线索本身就是一个连环杀人案,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期待。一个个死者按时出现,让案件更加胶着,让警察更加焦灼。连环杀人案中的联系,也是考验读者的良好方式。有经验的读者,可以通过捋顺死者之间的关系,去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去猜测凶手的动机与下一个目标。被害者的反复出现,对于作品和阅读的帮助同样巨大。对于书中的主人公而言,新的被害人是作者为警察提供新线索的重要途径,可以利用被害人的出现,暗渡陈仓的为警察支招,而且可以很好的掩饰在作品内部,让人不容易察觉,不会出现开挂作弊的情况;而新的线索也是激活读者的要素,当读者开始陷入阅读的苦闷的时候,新的线索也会刺激读者行动起来,再因为案情而提供注意力,继续提升阅读热情。
对于一般的小说来说,写到这个层面上,就算是及格了。因为它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能给出一个不错的答案,看上去也有快感。作者如果自我要求不高,这么处理也就自我满足了。但是,对于尤·奈斯博来,肯定不会停步在这个层面上,所以他又有了另外的一条杀人线索。
三
这条线索可以说是附赠的,这次的死者就是嫌疑犯。当嫌疑犯一个个被杀害的时候,读者们事前的预测一一扑空,阅读的热情就又会被点燃。一方面是想看看自己的答案为什么错了,另一方面,也有较劲的心理:不会是作者为了让书继续下去故弄玄虚吧。当然,如果看完了这本书,可以完全打消了这个顾虑。所有的死者,是连环杀人案的受害者也好,还是之前被视为嫌疑人的几个人也好,他们都与整个故事线紧紧联系在一起,绝非是作者突发奇想的为了刺激读者才做出的盲目的凶杀。
当所有的被害人,不论是不是被杀的,都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整个案件的面目就非常清楚了。当这个时候,就必须要高喊一声,结构太棒。
四
案件涉及到过去的事情,这个是作案动机非常重要的一点。像上文说的一样,所有的案件参与者都成了故事的重要的组成成分。他们不仅仅要扮演案件中的角色,同时还是整个故事中的人物。没有他们,故事就讲不下去。他们不光要演一具尸体,他们还是活生生的人物,要参与到这个故事的推进之中。而他们的死,仅仅是他们最后的退场而已。从这个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人物都有交待,有来龙,有去脉。没有枝枝蔓蔓,没有旁逸斜出,对于类型小说来讲,这本书简直称得上完美。
五
当然,这种结构上的精致或者也封闭了这本书的可能性。可因为这本书更侧重类型小说,而不是纯文学作品,那也是无可厚非。总之,绝对是值得一看的推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