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一部《三国演义》,让不到百年的三国时代成为中华数千年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段。而《三国演义》之中,论起最引人注目的人物,纵然不敢说诸葛亮是“独占鳌头”,说他“数一数二”,总是没问题的。
诸葛亮何许人也?
《三国演义》中的曹魏众将,骂他是“村夫”,这大抵并不错。他虽然出身于琅琊世家的豪门,但连遭丧乱,颠沛流离,躬耕于异乡;二十七岁时依旧无一官半职,确实只是一个“村夫”。这一年,他一无所有地出山;辅佐的刘备,亦是一个不名一文的潦倒军阀:空顶着不值钱的汉室宗亲头衔,年近半百,仅有立锥之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村夫,却又在历史上留下堪称光辉的一页。自出山之后,诸葛亮与刘备君臣相佐,短短数年,夺取荆州、益州,三分天下。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担任蜀相十余年,实际上成为蜀汉的“一把手”。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自己又是如何聘用贤能的呢?
诚意聘贤
诸葛亮自从加入刘备集团,便一直努力为集团发掘人才,尤其帮刘备从荆州网罗了大批贤能。到他独掌全国大权时,能管辖的基本只有益州一地,在人才选拔上的空间更小。这当然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但即使如此,诸葛亮还是数着米煮饭,想方设法从四川本地人和外来的“拆迁户”中探寻各方面才干的人,为蜀汉政权添砖加瓦。他曾对属下说,各项工作中,对国家最重要的就是选拔人才,所以你们都要多多地推荐各方面人才来。
诸葛亮当初是被刘备三顾茅庐,恳切请出山来的。到他做了当家人,也把刘备当年邀请他的诚意拿出来,同样恳切地去敦请他看中的人才。
比如有一位四川的大学问家——梓潼人杜微。杜微在刘璋时代当过从事, 后来借口生病辞职,刘备入蜀之后,也想请杜微做官,杜微借口自己耳聋,闭门不出,刘备最后也拿他没办法。
等到公元224年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他再次请年迈的杜微出来做官。杜微依然再三推辞,但诸葛亮三番五次的邀请,最后用车子把杜微给载到了丞相府中。
见面之后,杜微还是说耳聋,问他什么都瞪着眼作迷茫状。
诸葛亮微微一笑。杜老先生耳聋的事儿,他早有准备。
于是,诸葛亮拿出了他的法宝——笔墨纸砚。
接下来,诸葛亮很诚恳地一笔一画,写在纸上给杜微看:
“我早听说您的德行,非常渴望得到您的教诲,但因为才德低下,没有缘分向您请教。很多人都曾赞叹您的崇高志向,初次见面,仰慕已久。我本领平庸,担任益州的长官,德行浅薄而任重道远,所以始终怀着忧虑。我们皇上今年才十八岁,天资仁爱聪敏,礼贤下士,天下的人也都怀念汉室。所以,我想与您一起顺应上天和老百姓的意愿,辅佐英明的皇上,兴复汉室,立下青史留名的功劳。”
杜微看了诸葛亮写的字,还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不当官回家。
诸葛亮继续亲笔写字,游说杜微。他揭批了曹丕的罪恶,继而阐述自己立志灭魏兴汉的决心,并对杜微再三相劝。
最后,诸葛亮说,我请您当官,只希望凭您的德行还辅佐朝廷,不会让您去管打仗的!
看诸葛亮如此诚意,杜微也不好再完全推辞。到末了,杜微担任谏议大夫,专门提意见、发议论,不负责具体事务。这倒是挺适合杜老头子的。
再比如广汉人秦宓,是四川本地的另一位大学问家,从小就以才学闻名, 博览群书,口齿伶俐。他又颇有名士风范,不是那种趋炎附势的人,州郡里多次征他当官,他都不肯去;面对朋友的一再举荐,他还以许由、庄周自比,表示甘愿清贫的志向。
刘备占领益州后,再三让秦宓当官,他推脱不过,才当了从事祭酒;没多久,因为反对刘备进攻江东,又被免官下了监狱。大约刘备征战半生,喜欢干脆果决,对拿腔拿调的读书人,多少有点潜意识的反感。
这样一个读书人,又是刘备曾经贬斥的,诸葛亮却对其颇为看重。公元224年诸葛亮任益州牧(四川省省长)时,就把秦宓提拔为别驾(高级助理),接着又晋升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秦宓看诸葛亮诚意邀请,虽然当了这个官,可是潇洒自如的作风没有一点改变。而诸葛亮对他推崇如一。后来在东吴使者张温来访时,秦宓靠着自己的学问,在辩论赛中折服张温,立下了一个大功劳。
杜微、秦宓这种大学问家,在政务上没有太多建树,诸葛亮拉他们入朝, 并不指望他真的干什么活,而是做出推德重贤的表率。同时蜀汉迫切需要能干活的。尤其连年与曹魏打仗,又要防止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那些军事出色,或者军政两手都硬的人才,就显得颇为宝贵。
这一方面,诸葛亮提拔了一批在原有岗位上表现突出的本土化中级干部。比如云南人吕凯,传说是吕不韦的后辈,担任永昌郡的地方官,在当地素有威信,得到军民的拥戴。南方叛乱时,吕凯和王伉等人坚守城池,挡住了叛军, 为后来诸葛亮平叛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等南方叛乱平息后,诸葛亮便上表朝廷,提拔吕凯为云南太守,王伉为永昌太守。
再如巴西人马忠(又名狐笃),刘备入川时担任县长,夷陵之败后带着地方征集的补充士兵去增援前方,得到刘备的赏识。诸葛亮开府后,就提拔马忠为自己直属的军事指挥官,后来曾镇守南方,又曾担任诸葛亮的参军,并讨平西部、南部边境地区羌族和南蛮部落的叛乱,最后成为显赫一方的大员。
还有马忠的老乡,巴西人王平(又名何平),过去担任的是副将。公元228年的街亭之战中,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安排打了败仗,王平却临危不乱,整顿军队安然退回。这么一比较,就显出王平的不平凡来。诸葛亮按军纪杀了马谡后,就提拔王平为参军。此后,这位大字不识十个的“土包子”,逐渐成长为蜀汉一等统兵大将,屡立战功,威震北境。
本文节选自《诸葛亮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