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近日在山东淄博某中学里,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杀人案,一位14岁的初中生秦同学杀了同班马同学。
一个初三某班级里,有两个非常出色的男生:一位马同学,长期第一,一位秦同学略逊于他,经常第二。可是那个屈居第二的秦同学却不甘心,由于没能超过马同学让他怀恨在心,并痛下杀手!秦同学冷静布局,伺机绝杀,调查、藏匿、伏击,在马同学胸前和背后连捅数十刀,刀刀毙命,总计13刀,一切残忍得让人毛骨悚然!
早在凶案发生前,一切就已经有了前兆。秦同学曾于5月底,恶狠狠地警告马同学:“会考你必须考4个B。你如果考得比我好,我一定杀了你。” 6月4日,考试成绩公布,马同学依然考得比秦同学好。于是悲剧不幸上演。
杀了第一名就能成为第一名了吗?每个学校、每个市、每个省都有第一名,能杀得完吗?
原本令老师、家长引以为傲的班级第一和第二,竟然因为考试成绩,一个再无明天,一个再无未来。
无独有偶。6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发生了一起同学杀人案。周某某高中毕业考入了川大,但他自己觉得自己应该是清华北大的料,就退学复读。第二年,他考上了西安交大的硕博连读,但上学期间后沉溺游戏,多科被挂,导致勉强本科毕业,在重庆游走求职。据周某某的同学讲,很多人将其手机拉黑,都不愿与其来往。
曾经在一次同学会上,高中同学谢某知道这个情况之后,规劝周某某振奋精神。在警方审讯中周某某供述,正是在两年前同学会上谢某的一些话,让他这两年过得不舒服。但没想到谢某的一番好意,竟惹来了杀身之祸。凶手周某在刺杀他之后,高举双手,仿佛庆祝什么一般,跑出餐厅扬长而去,没有任何的恐惧、歉疚的情绪,冷血到令人发颤。
1
是什么让14岁的秦同学、20多岁的周某某杀人如麻、冷漠无惧、如此冷血?
是嫉妒?是怨恨?还是无知?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是教育!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
长期以来以成绩论英雄的单一成功观念,就像恶魔一样操控心智,使人失去了理智,以致酿成了悲剧。
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陈绍建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的家长都关心孩子考的分数高不高,能不能考清华、北大。可是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里几乎都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精神异常。这是怎么造成的?这就是我们家长和老师造成的!对于孩子,我们不能以分数来论英雄。”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只顾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教育孩子成为分数的尖子生之前,首先要教育孩子成为心智和人格健全的人。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敬畏心理,让孩子成为一个充满智慧和良好品德的人,而不是一台只懂学习只会考试的冰冷机器。
2
今年48岁的大卫,上海人,从小是学霸,大学读的是同济大学,后来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6年前他回国后,一直不肯工作,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靠老妈丁阿婆给一点生活费苟活。丁阿婆苦苦劝儿子出去工作,他死活不肯。
对于今天的局面,她懊悔不已:“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而儿子也把自己的今天的遭遇归咎在老妈身上,说是老妈的溺爱毁了他前途。
丁阿婆抹着眼泪说:“我毁了你前途,我有罪……”
儿子自身当然有很大问题。但作为家长,我们更该深思这种巨婴的成因。
丁阿婆那句“他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值得所有父母警醒和深思。
我们以为给了孩子最好的,他们就会成长为最优秀的。其实正是我们看似“好心”的照顾可能让他们成为最冷漠、最无能的负累。
3
深圳一名北大硕士生公务员,却做出了殴父辱母打姐的畜生行为。姐姐打工赚钱供他读书,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老家去深圳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却遭到了殴打。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位北大毕业生殴打母亲的理由都是那么可笑:在家里说湖南家乡话、和妻子吵架、母亲犯了头疼老毛病都会成为他对母亲动手的原因。还辱骂母亲是头猪,怎么还不被车撞死。这丧失伦理道德的殴父辱母事件让我们愤慨,更让人痛心。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14年,一部反映中国教育的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有一集讲述: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
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变成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得一群人,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他们没有独立己见,没有梦想,对未来迷茫。浑浑噩噩,精致的利己主义。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从小过于关注成绩分数,而忽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因素:健康完整的人格和心智。这个犹如人的肉体健康一样,没有健康,人生一切为零。不管他的成绩有多优秀。缺乏人文素养的学生,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
无数的悲剧说明了这一点。
4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中国大多数的孩子在儿童的时候,却活得像大人,揠苗助长的行为并没有少做。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大人不得不陪着孩子熬夜写作业。
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中小学生日均写作业时长2.82小时,仍是全球水平的近3倍。同为亚洲国家,我国中小学生写作业时长是日本的3.7倍,韩国的4.8倍。据《写作业压力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91.2%的家长都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每天陪的高达78%。学生年级越高,家长陪写作业的时间越长,有7%的高中生家长每天陪写作业超过4小时。
本应该发现和保持对这个世界浓厚兴趣的年纪,却被厚厚的作业牢牢地绑在桌子上和台灯下。对孩子而言,他们的世界只有数字、文字和字母。
长此以往,谈何创造力?
著名画家陈丹青当了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后愤然辞职,原因是真正有天赋的孩子总是被硬性的招生制度拒之门外。
教育最怕求快,违背人的成长规律,教育要看远一点,不要只看眼前,只讲成绩,急于求成,终究会害了孩子。
5
人们常批判中国的应试教育。其实,只有应试,哪来的教育?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曾对毕业二十年的校友做过调查,他发现:老校友更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而当时所谓“有用实际”的课,随着时间冲刷变得如此无用。对于人生而言,“有用”的东西,可能只是暂时有用,以后一生无用;“没用”则可能是暂时没用,以后终身有用。
应试,把很多有用的知识过滤掉了。剩下的只有对提高分数有用的东西了。
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如果你想培养一位循规蹈矩、没有独立性的孩子,可以让他学眼前的“有用”文章、做有用的习题。如果你是一位眼光够长远的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广泛涉猎,引导他们向感兴趣的英语和方向深挖,多读书、多思考、多体验。
比如,在孩子几岁时,带他去旅行,去感受,去阅读,去全身心的触摸、听、爬、玩、感受这个世界,保持对这个世界未知的探索兴趣和爱好。
在孩子十几岁时,让他去感受所有跟艺术、美与普世价值有关的东西。给他听一些好的音乐,让他沉默安详;读一些经典的好书,让他体验情感的深邃和想象的博大。
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追求的孩子,去触碰、感知、体味、享受生命中那些缤纷有趣的色彩,才能拥有一颗丰富的心灵,才能具备探索和发现的思维。
中学教育首先就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而不是考名牌大学,考重点大学。中学教育不能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要培养孩子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有了这个品质,才能为将来的成才奠定基础。
每个行业都有第一名,都有强者。在生活中既要向对手挑战,也要学会欣赏优胜者。只有欣赏和学习强者,才是通往更强大的唯一之路。有些地方即使我们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越,这个时候,要学会接受。
分数成绩不是唯一,有着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才是一个孩子终身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