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小姐妹坐下来聊回忆时,我却没有多少值得回忆的话题,没有刻苦铭心的初恋,没有惊险的奇遇。大抵是一些人家不爱听的小文艺,喜欢回忆家乡的人,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其实过来这么多年,却很少谈“吃”。说实话,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但是这些年来,却很难有一样东西吃过了还记忆深刻,盼着下次再去吃的东西。或者缺乏的就是从小到大适应了的味道——家乡味儿。家乡总有一种甜蜜的味道,这种味道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让你无论身在何方,依然魂牵梦绕。
暑假时,师范时代的同学过来学习,顺便来看望我,几位朋友帮我接待了同学。望着桌上的山珍海味,我的同学摇摇头,说没有一样对胃口,也提不起任何食欲,唯一想吃的就是火辣辣的东西,当一盘“毛血旺”上桌时,满怀着喜悦尝了一口,又无比惆怅的叹了一口气。是啊,失去了家乡味的菜怎么吃,也觉得欠缺点什么。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舌尖上的感觉早已经融进了家乡的味道,其他什么食物无论多精美,看上去多诱人,满怀着期待尝之,当食入口中,舌尖上的感觉便落空了。来杭州已经十几年了,但是我始终没有被杭帮菜深深吸引,即使吃遍了再多的山珍海味,闻过再多的花香,也抹不去我心中这一缕浓浓的家乡味。和朋友在银泰32楼自助餐厅吃饭,满桌子的海鲜,我却不愿意用筷子去碰触。因为缺乏味蕾上的感觉,所以观着西湖的景,也不会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反而从我口中说出这样一句话,如果我现在吃着一碗老家的“酸辣粉”,观着西湖美景,我想此时此刻心情会是无比美好。朋友朝我笑笑,“你真不应景啊!”是的,浪漫主义色彩融入了乡土气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不过,在吃方面,我就是带着乡土气息的人。
对于某些“家乡味儿”,我却有着深深的记忆,浓浓的怀念。我喜欢吃“泡椒风爪”每次点菜时,总会点上一盘,“泡爪”的味道大同小异,但是吃在我口中,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十几年前和一位友人穿遍乐山的大街小巷寻吃的,买到了一包特别好吃的“凤爪”,里面芹菜,红椒,青椒,八角茴香一样不落下,那一包“凤爪”的味道怀念至今。不知友人是否记得这一包“凤爪”的味道,可曾和我有一样的感觉?
再说我们镇上的小吃,那就多了,每天早上最喜欢的就是来一碗“豆腐脑”,一个红豆油炸饼,如果豆腐脑里面加上一些“牛肉粉蒸肉”,那就更加美味了。在冬季,吃上一碗热乎乎的“豆腐脑”,那够麻够辣的味道,能让你在寒冷的冬天也恒畅快淋漓,祛除一身的疲乏。在春季,喝上一碗,能然你胃口大开,食欲大动。大概四川人喜欢辣,就是要的这种感觉吧,辣中带甜,甜中带香,香中自带有一种四川人民的辣,这就是家乡菜的特色,要的就是这种辣出来的品格。想当年我可是辣椒罐里的虫,没有够麻够辣的味道,绝不入口,现在这种味道只能留存在回忆里,念及时,便咂咂嘴,吞咽下口水。职业病已经使我不敢轻易尝试了。除了喜欢“豆腐脑”,我还格外喜欢镇上汽车站下面的那家“抄手店”的“红油抄手”。汽车站离我家有一段距离,可是每个周六,我准会坐进小店里,吃上一两碗,那时不管胖瘦,吃饱吃爽就满足了。就连读师范时,卫生局食堂做的“回锅肉”也是我这辈子最难忘怀的,几个同学结伴去卫生局食堂,为的就是吃那肥肥的“回锅肉”,虽然肥,但是肥而不腻,和大白菜一起炒着好吃,和蒜苗一起烩着,吃后令人回味无穷。最后要说一下的就是“担担凉粉”了,当年我可是厨房里的常客,也能称之为“厨艺高手”吧。做的凉粉的味道绝对地道,它是怎么做成的呢?把豌豆粉放在锅里,煮成像羹一样糊状的食物,然后装在一个你盆子里,等它干后定型,就好了。这就是凉粉。再把它切成片,切成条状,放上自己喜欢的佐料,就完成了哦。当年在我们家里,这道菜可是我的拿手好菜。
多年过后,一个身在异乡的“伪吃货”,对吃的仍然情有独钟,只是再也寻觅不到当初的那种感觉了。内心常常涌动一种酸丝丝的味儿,只有偶尔用心品味时,还能隐隐感觉到家乡的味溢满内心深处,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