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楼上住着一个阿姨。她总是独来独往的,见到人也不打招呼,低下头匆匆而过。
有一次,我和妈妈在上下楼梯时与她迎面相遇。平常见了邻居,妈妈总是热情地打招呼,但这次见了她却一句话都没有。在那个阿姨过去后,她悄悄对我说那个阿姨脏了。
“脏了?”我翻着眼睛不解其意。
“她以前被人强奸过。”妈妈说。
我那时已经看过公审大会、法院公告等法律普及事物了,知道强奸是坏男人对女人的“祸害”。
妈妈的反应让我奇怪。被强奸的阿姨不是受害者吗?她不是应该得到同情吗?为什么妈妈对她表露的却是嫌恶的态度?
那个阿姨一个人生活,安静而孤独。她的家与我们每一家都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一家都有很多人口,喧嚣而热闹。自从知道那个阿姨的“秘密”后,我就格外关注她。
“妈妈,为什么那个阿姨不结婚呢?”
“结婚?她都脏了,谁会要她?”
妈妈的看法可能是所有人的看法,因为我没有看到楼里有什么人跟她打招呼、说话。我觉得大家对她不公平,但也无计可施,同时庆幸自己属于大多数人的群体。
属于大多数人的群体就意味着没问题吗?不。作为女性,我也不时会遇到难以言说的压力。
刚来月经时,母亲对我也露出了嫌恶的表情。我听到她对爸爸嘟囔:“女孩子,就是麻烦。”她从来没有对我讲过保护自己身体的事情,她也不说别的,但是一遇到涉及性别的事情,她总让我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
我的学习成绩是不错的。周围很多人说:“女孩子,都是刚开始学习好,但是没后劲。看着吧,学着学着就不行了。”我没有如他们所愿,持续学习好,又有人说:“现在考的都是死记硬背的题,不利于男孩子发挥。”
刚找工作时,很多单位主管都不屑于抬一下眼皮,直接说:“女的,不要!”工作后,同事们一起聊天时,男同事面对女同事公然说:“现在工作机会那么少,女人就应该回家。”女同事得到提拔时,很多男同事互相挤眼睛:“咱们比不上某某某啊,咱献不出人儿呀!”
电视广播报纸刊播的广告,到处都是“意外怀孕,200元钱搞定”一类的信息,其中没有任何女性身体受到不良影响的说明。很多男生在女友怀孕后都要求女方打胎,而且理所当然地认为不算事儿,很便宜。孕妇跳楼事件发生后,周围不少男人还在喋喋不休地指责那个绝望的孕妇对家庭、丈夫和孩子不负责任。
电影《嘉年华》开启了我记忆的闸门。影片中刻画了很多女性,她们的遭遇有时是暴烈的(在某些人眼里兴许也并不算暴烈),有时并不暴烈,但无论何时都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小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她不愿意回到妈妈那里,我理解她。她在妈妈眼里算是什么呢?平日里,妈妈几乎视她为无物。她受到伤害后,妈妈还拿她出气。妈妈何曾从她的角度体会她的感受呢?
新新也受到了伤害,但是她尚未明白这种伤害将对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片中她是一直被蒙在鼓里的孩子。将来一定有一天,她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都不敢想那一天她会怎样面对被亲生父母隐瞒的真相。
小米是个独立、有心计的女孩,她想方设法为自己在这个世界挤出生存之地,但是她是如此年轻,而她的对手是如此之多、如此险恶。虽然影片末尾给了她一线希望,但我仍然揪着心,不敢幻想,她能赢吗?
我不希望观众们责怪小文的妈妈,虽然她有错。她有她的可怜之处,可以想见,她的原生家庭没有给她什么帮助,她的生存压力也很大。她无力反抗外界,就把外界给她的压力宣泄在自己女儿的身上。
新新的父母代表着大多数人。可能有人不赞同我的这个观点。但是看多了现实,我总觉得屈服于现实、尽量谋求利益(不是道义)最大化的人占多数。选择回避女儿受到伤害,得到赔偿、维系父亲与上司的关系、保护女儿名节、不惹怒有势力人给自己家带来麻烦,这些利益看似比将刘会长绳之以法大得多。
然而,没有任何事情能大过真相。当真相被扭曲、误判时,社会上会形成一种暗流——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在众人沉默中,弱者被排挤、蹂躏,这种戕害是极端残忍且后患无穷的。时至今天,还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在身处群体之中,每个人面对群体都是弱者,今天你侥幸参与伤害别人,明天的弱者可能就是你。
如今,我也有一个女儿。我在尽力改善她的环境。
在她身体发生变化时,我和她爸爸一起送她玫瑰,祝贺她从女孩成为女人。每个月我要提醒她保护身体,让自己舒服地度过生理期。
在她对男女之事有感知后,我就买一些书籍悄悄放在她的床头,我和她的爸爸以开玩笑方式讲保护自己、防止受伤以及有关性方面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将心比心。一是从女儿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她,支持她的正当需求;二是与女儿建立信任感,有事情互相商量;三是告诉孩子社会上有好的,也有坏的事情,既要看到友谊的阳光,又要防止被社会阴暗面所伤。
社会在进步,但现实距离理想还是很遥远。我很感谢那些促成《嘉年华》出品上映的人,这部电影揭开了一个盖子,把现实中发生的事情真切地展示出来。只有正视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希望这部电影能促使一些好的事情发生。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3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