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去儿保,医生说宝宝已经8个月了,让我在家锻炼他的精细动作,比如拈馒头粒。
我回想了下,叮当很喜欢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玩六面体里面的各种小块块;他爱玩大件玩具,手指很有力量;有时候他撕纸,也是大拇指和食指根部使劲捏住的。
根据这些,我判断他现在已经自己在锻炼精细动作了,所以回家后,我就按照医生的指示,蒸了馒头,揪成小粒小粒给他玩。果不其然,他很快就能用大拇指和食指捡起小馒头,虽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但在我看来,已经很好了。
就这样有的没的给他练了几回,就在今天,他已经可以捏我的鼻子了。
这件事情更加促使我相信,他自己就会慢慢发展技能,我要做的,就是适时提供给他练习的机会。
怎么保证我是适时、适度的在引导他呢?我总结了一下,把握下面几个原则就可以了。
第一,多观察。不仅仅关注宝宝的大运动或者伸手够物、抓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喜欢的、需要的玩具种类,这反映了他们已经具备的能力或者想要发展的能力的意愿。观察他们如何操控这些玩具,就能更进一步判断该鼓励他们发展哪些技能。
比如叮当就不喜欢声光小汽车、六面体,因为那些玩具需要手指戳、按住滑动、形状匹配等,远远超出他现阶段的能力,而六面体里的小方块刚好够他锻炼手指动作,这是他自己发现的,我从来没有教过他。
第二,提供丰富的环境。丰富的环境可以让他们充分探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玩具”,发展他们的能力。
根据我和很多妈妈的观察,孩子会更喜欢生活化的东西,比如叮当就很喜欢拉链、羽毛球拍、餐巾纸、瑜伽球,还有各种瓶瓶罐罐,特别是我给他擦润肤霜时,他总要从我手里拿过去把玩。
所以,不用太介意玩具的形式,自然的日常生活材料和经验是促进宝宝身体、大脑发育的最好方式,同时,也要警惕那些用大脑研究结果来推销儿童玩具的市场行为,不做玩具控,那可能抹杀孩子的独特性。
第三,让他们充分练习已经习得的技能。运动发展的总原则是“稳定性”,婴儿还不能四处移动,除非他们为四处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父母不要觉得已经会了的技能就不重要了,总是催促着去学习下一个新技能。练习当前阶段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在为下一阶段打基础。
在美国,最初儿童发展领域专家是提倡婴儿俯卧的,此时他们有足够的机会练习抬头。根据统计,他们习得“抬头”技能的时间普遍较早。但随着对婴儿猝死综合症的研究深入,发现仰卧可以降低猝死风险,在仰卧得到推广之后,相应的现象是,因为缺乏锻炼机会,他们的“抬头”时间就推迟了。撇开这种做法是否正确的疑问,它确实说明了练习的必要性。
第四、估计婴幼儿发展自理技能。有的父母为了提高效率,喜欢采用包办制:喂饭,帮助穿衣、刷牙等。其实,小孩子对这些活动都很感兴趣,不妨适当把一些简单任务交给他们,比如让宝宝自己吃饭,穿好衣服后让他拉拉链,洗澡前自己脱袜子等,既是很好的亲子活动,又锻炼了宝宝的动作。
我有个同事的宝宝不到一岁半,还不会用筷子。每天在食堂,他父母给他打好饭,他就手抓或者用勺子,吃完了自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我觉得特别好。
第五,允许适当的压力。当宝宝遇到困难时,不要马上提供完全的帮助,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
我家爷爷特别疼爱孙子,每次叮当翻身,他就开始担心手被压住了会不会受伤,看叮当需要什么东西也是马上递到手里,经过很多次沟通提醒,他才渐渐开始忍住不马上去帮他。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他们会很自然的去努力,所以,给他们多一些机会尝试,他们的技能就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要注意,提供必要的帮助,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处于无助的环境。
正如成熟论观点认为的那样,孩子的动作发展可以看作一种先天程序,随着他们长大而逐渐展开,但动作技能的练习也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越发熟练,大脑中相应的联结不断加强,身体和大脑同时得到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孩子的“脚手架”,在他们旁边守候,需要时供他们尽情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