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书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个词—心流,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偶然出现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事情完成后会有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作者更是用幸福来描绘这种状态。本书的正文前有好几篇序,每一篇都写的很精彩,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更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不写感悟,谨以本书提出几点自己的疑惑。
一、沉浸过程还是注重结果
焊接工柯拉玛喜欢他的工作,他不觉得这份工作枯燥无味,反而在工作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他不想升迁,惧怕管理,他对他感兴趣的一切都充满热情,他会在简洁的房子旁自制他喜欢的彩虹。这么一看,柯拉玛是个极其享受过程的人,认真高效的工作并不是为了升迁与更多的金钱。他不关注这件事带来的影响,他沉浸于工作这个过程,可是这可以说结果不重要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多名科学家研制两弹的时候,他们的过程可以说是艰难无比,但也精彩万分,他们也许也曾沉浸于那个过程中,但他们清楚他们要的是结果。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过程和结果也是因人而异的。可是心流到底是倾向于过程,还是倾向于结果呢?
二、刻意练习和心流体验
本书作者契克森米哈赖虽然没有否认刻意练习可以达到心流体验,但是持了怀疑的态度。也有其他学者认为心流是体验,刻意练习是行为,心流的本质是令人沉醉的,而刻意练习却是枯燥乏味的。可是就某一项技能来说,如果没有提前的刻意练习,那么我们就不能掌握这项技能,相应的我们就不能在这项技能上体会心流,毕竟在一项不会操作的技能上。我们怎么沉浸其中,那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刻意练习是前提呢?每一次的枯燥乏味最终也会沉迷其中呢?
三、功成名就还是碌碌无为
“E女士”没有浪费过自己人生的任何一分钟,她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有学识,有地位,可以说“E女士”是一个成功人士。而芮亚应该是和“E女士”完全相反的人,他是一个流浪汉。靠着慈善机构的救济餐维生,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两个人,都有心流体验。由此引见,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碌碌无为都是会幸福的。可是为何幸福还是如此难求,我觉得是时间造成的,沉浸心流体验会忘却时间,可是人的一天之中又各有规划,那么体验心流是不是得刻意留出时间呢?如果需要这么做的话,那么又能感受到“心流”体验吗?
四、利用苦难和与苦难共处
面对苦难时,人们做法就那么几种。有的屈服于苦难一蹶不振,有的奋起反抗利用苦难闯出一番新的天地,也有的把苦难当作命中注定,继续向前。
作为旁观者,总是希望那些苦难者可以重整旗鼓。可是对当事人来说,跨过苦难是很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世界这么大,像贝多芬、霍金这样的人少之又少,而像范进、祥林嫂这样的人却很多。面对苦难还有一类人,那就是像《活着》里的福贵,《草民》里的曹操。他们平凡又普通,可是对待苦难,他们依旧平凡的活着。他们与苦难共外,也伤心也难过,但是依旧在向前。
抛开屈服于苦难那类人不说,那么剩下的两类人是否都有心流体验呢?我相信利用苦难那一类人肯定是有的,那么。那些与苦难共处的人有吗?对此,我觉得是有的,不然他们应该是不能继续向前的。
能做到前者的人是极少的,大多数人还是属于后者的。虽然他们平凡,可平凡才是常态。那么,就“心流”体验而言,是否会因前者体验的次数多而推崇,后者体验次数少从而成为备选吗?
以上的问题也许很好解答,答案也许会各有不同,但是我相信那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关于心理学我了解的不多,但是关于生活,相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体会。或许当下的选择不是最优选,但是自己觉得好那就是最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