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不养当乡人”,这句话时不时在耳边听说着,可不经一事,也不可能专门来评头论足,只有亲自经历些事后,方可对其中的含义有所领悟。
今天傍晚,拆了一块旧褥子棉花胆,欲重新改造一下大小,自己一个人不好弄,随即打包好欲驱车去找弹棉花师傅做。一出院,碰见同小区的两个邻里朋友。她们得知我的行踪轶事,建议我大热天不妨就近做为好。
说的也是,我们小区附近不到五十米,就有两家“被褥加工店”,说就近,的确再没有比这两家店更就近的了。但是,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了她们,“不想再跟他们打那交道了”。
言外之意,我是跟他们有过交道的,只是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里阴影。不了解隐情的人,可能会嘀咕我这是“当乡不养当乡人”的做法,而只有亲身体验过与之关联的事儿,才能真正悟出其中的含义。
前央视一姐倪萍讲过一个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故事,很有触动。
倪萍讲,她在北京,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巧遇了个山东老乡菜贩子。菜贩子老乡凭借家乡口音,一下认出了“大名鼎鼎”的倪萍,那热情劲儿,令倪萍难为情。倪萍为回馈他的情意,曾成了他家菜的常客。
预料之外的是,倪萍发现他家的菜非但不比别人的家的便宜,反而对她是“另眼相待”,除了一五一十给她论堆算,还发现卖她的价格与别人不一样,是菜都“贵三分”。
苹果论箱都不算,是论几箱,就连车厘子都不论斤,也是论箱,而且是两箱两箱给她塞到车后背箱。为此,倪萍一家三口人吃不了囤回来的水果,只好专程送回老家,给她的七大姑八大姨共同分享。
倪萍暗自决定,一锤子买卖,下不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