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新中国开国大典不为人知的故事
2、时间跨度:1949年
3、重要名词:中国国旗 天安门 中国空军
4、重要人物:张治中 周恩来 田汉 林治远
国旗的确定
在五星红旗被确定为国旗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有趣的小插曲。当时,党中央面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反响热烈,提交的方案成千上万,然后交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评选。
在众多的设计中,评审小组专家大部分人倾向于“星河旗”图案,因为它寓言简明而深刻:五角星代表着党的领导,黄色的线条代表着黄河,华夏文明的起源。
本来已经基本定了下来,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和平将军”张治中说,国家还没有全部解放,国民党居于南方,用黄色杠把国旗一分为二,这就显得比较敏感了。
他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代表的认可,星河国旗方案就被否定了,此时离开国大典仅剩7天了。
于是周恩来总理选了第2个备用设计,这就是“红地五星旗”图案。它的设计者是当时年仅32岁的曾连松。不过,他的设计与现在的五星红旗略有不同,大星里面有一个“镰刀斧头”标志。周总理看了不太满意,因为它和苏联的国旗太像了。
于是《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提出建议:把“镰刀斧头”去掉。最后在9月27日,政协会议通过了这个方案,并把国旗的名称正式确定为“五星红旗”,此时离开国大典仅剩3天了。
旗杆的难题
有了国旗,必然要有旗杆。这个旗杆必须高达30米,才能和天安门城楼形成完美的比例。30米相当于11层楼那么高,当时中国才刚刚解放,百业待兴,根本没有能力生产出这么长的钢管。
当时,北京建设局技术负责人林治远接到布置旗杆的任务时,一下难住了。到哪里去寻找30米的旗杆?这下子可把林治远愁坏了,钢铁厂根本生产不出来,林治远跑遍了整个北京城也找不到可以当旗杆的钢管。
最后,逼急的他跑到了北京自来水厂的车间,找到直径大小不一的钢管,然后套起来焊接,但是只能做到22.5米,如果再长就不能保持旗杆的稳定性了。
难题终于解决了,新中国第一根旗杆在大典前树立了起来,一立就是42年。
直到1991年5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旗杆被换成首钢用四节无缝碳素钢管焊接而成的新旗杆,总长32.6米。旗杆的设计高度才得以实现。
哪些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开国大典当天,究竟有多少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没有精确的数字。但通过查阅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开国大典时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约有600多人,那么有哪些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呢?
开国大典当天,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人员有如下两类人员:
第一类:新中国领导人、政协代表、候补代表及特邀代表人员。
拟定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662位代表参加开国大典,具体包括五部分:一是党派代表142人,二是区域代表102人,三是军队代表60人,四是团体代表206人,五是特别邀请代表共75人。
第二类:领导人的警卫和服务人员、新闻工作人员以及负责安全的警卫、公安等安保人员。具体是毛泽东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赵鹤桐和朱德总司令的警卫员管开智等;获准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三位摄影师:杨振亚(华北军区政治部画报社记者)、陈正青(东北画报社记者)、侯波(中南海摄影科科长),还有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丁一岚、齐越,李普(新华社记者)等。
开国大典为什么选在下午进行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庆典一般选择在上午进行,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时间却定在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选择这样的时间实在是迫不得已。
为了防止蒋介石空袭举行庆典的天安门广场,下午3点这个特定时间,是缜密计算的结果。因为国民党用于轰炸的飞机是美制B-24轰炸机,起飞地点是浙江舟山群岛。如果是上午举行开国大典,B-24轰炸机可以早上起飞,到接近中午时刻,轰炸庆典广场,然后下午飞回去。如果庆典下午3点开始,B-24轰炸机中午起飞,但飞回去则到了晚上,这对于夜航能力相当差的B-24,是很危险的。当时我军没有制空权,也只能采取如此的对策。
新中国的空军
在开国大典上,当17架飞机掠过天安门上空的时候,整个广场欢声雷动,谁也没有想到当时解放军已经有了自己的空军。其实背后的故事非常惊险。
原来,我军当时的飞机都是从国民党手里夺来的。飞机的性能可靠性一般,再加上缺少零件,飞行安全是无法百分之百被保证的。所以,英勇的飞行员们签下生死状,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让飞机落入城内,掉在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一定要确保天安门广场国家领导和群众的安全。
此外,因为担心国民党的飞机空袭,我空军有四架飞机是带有实弹的,随时准备在空中拦截敌机。按照国际惯例,为了确保观众的安全,参加检阅的飞机是绝对不能带有实弹的。当时这样做实属无奈。
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记者异常震惊地在报道中声称:中国“一共有 26架飞机参加了编队飞行”,惊呼“中共一夜之间有了自己的空军”。
其实老外哪里知道,这17架飞机是我们全部家底,为了让飞机看起来多一点,飞行员宁愿冒着危险,又多飞了一次。
蒋介石的落寞
在北京全城欢庆的当天,遥远的南国终日寂然无声,一个身影寂寥地停留在广州梅花村行馆(此时广州尚未解放)。他就是统治中国20余年的蒋介石。一大早他就起床了,但却没有迈出行馆半步。他取消了派飞机轰炸北京的命令。
下午,他从广播中听到了毛泽东向全世界发出的豪迈声音,蒋介石无奈地对儿子蒋经国说:“毛泽东在北平建立政权,已是必然之事,必然之事……”
与蒋介石的落寞相对照的是,新中国开国大典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西方国家的一些进步媒体和进步团体纷纷发出友好的祝贺。
新中国的外交
开国大典的第二天,苏联政府便宣布与新中国建交,同时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到10月7日,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等都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是一种美德,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