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从农村长大的人来说,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从你呱呱坠地开始到满月,家里人会为了这一天,准备满月席,宴请亲朋好友,像是在跟社会人说,这是我后生,以后还请大家多关照;尽管已领了结婚证,但有些地方还是认为只有摆了宴席才算是郑重的向社会宣布是夫妻了;即将入土时,也要举行追悼会,怀念并回忆这个人的一生。仿佛仪式举行过后,我们的肩膀上才自觉会有这个责任。
这不,突然间神经病一犯,也觉得应该为今年闲杂时间的读书计划写一个类似“仪式”一样的东西,希望通过这个记录,了解自己一年的闲杂时间能看多少文学方面的书,顺便培养下自己写字的风格。过去一年,经常想的一个问题是做一些事情,自己的极限是什么。比如:不间歇的跑步,能跑多少圈足球场,然后就有了后来的20圈和40圈这样类似的自问自答。之所以选择文学方面的书,一方面是由于这方面的书自己看的太少。像《红楼梦》,《百年孤独》这些名著都是只有“耳闻”没有“目睹”,更没有多少留在了心里。看过的,印象中较深刻的是《老人与海》,永远记得那个衣衫篓缕,满脸皱纹扭巴的老人,驾着轻舟,精疲力尽的抽着烟,伴着死蓝色的海水与落日余晖。还有《平凡的世界》里一心向上,想着改变,一副肩膀扛起整个家庭的孙少安。其他的大都不记得了。另一方面,自己的表达能力确是很一般,经常的词穷,经常的不知道该怎么说,怎么描述一件事情。这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可怕的。这世界有人能把黑说成白,有人能以嘴之力让自己生活无忧,有人能瞎掰,胡扯逗人开心,这“口才”真是让人羡慕。最后一个原因可能跟受那些大牛的熏陶有关。听老俞说他在北大时读了很多很多的书,原先也不知道读什么,但总觉得时光不能辜负,先给自己一片书海,然后游着,游着明白了些什么,再决定怎么到达彼岸;听小白(白岩松)说,读书依旧是他的日常的一部份。周围的教授,一上课就能把这个东西,从一开始的研究到现在世界的前沿给你缕成一条线,你就知道了他们读了些什么,为什么是教授了,很是佩服。但光佩服没有用,我也正想利用一些闲杂时间看看与现在研究的领域无关的书。
看完几个人的著作好?广博的读好?还是先往着书海里游一下,最后再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著作好好的研究下好呢?很显然,以前几乎没有的积淀,连知道的书名和作者都有限,让我不知道该往哪游。就像是圆心一样,对到达圆周的这一彼岸的路径表示茫然。所以现在最好的方式可能是花段时间(时间截点尽量控制在1/2以下 )根据作者来杂读、思考和筛选了,最后再好好研究研究一两位的风格,并以此为参考模板,矫正下自己。加油吧!愿这一路,回头看了不觉得浪费!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