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二,峰会已经结束第二天,
想说的太多,于是,抽空整理一下复盘。
1. 关于目标感:没有目标真的就白来了吗?
其实就是跟期待匹配的,目标框架很重要,来的时候我就在想,峰会框架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来峰会,我看峰会agenda,keynote和工作坊是最吸引我的。期间我都有留意问别人:你为什么来,好奇心驱使我,好想知道大家的目标,是怎样的。
我遇到Sally,问你你的后面目标是什么,她说是创业,我感觉她的状态是很清晰的,喜欢跟这样有确定目标的人沟通;电梯里遇到Alex,我问他你有什么收获,本来以为他会说具体的123,但是好像他没有说什么具体的,反而问我收获什么,电梯沟通时间不多,我只好总结说:肯定都有收获,只要用心投入都会有所收获。所以问题来了,我们到底是为了目标而来,还是为了来,而假设目标。
不经意间我发现,有目标不能代表百分之百有收获。但是用心投入,百分之百会有收获:
这到底是什么呢?
是搭车路上,因为有心想了解同行人的智慧,跟同行的朋友讨论那些平时很关心但不很难展开讨论的问题:人生,价值,人为什么结婚,什么样的人时候我结婚,人为什么需要成立家庭;
也是在睡前,跟一起拼房的室友忍着困意还情不自禁要吐露对生活感想,直到得出“爱是答案”的结论;
也是早餐期间,跟不认识的头马朋友聊天,三言两语就被对方从事业女强人转型兼顾家庭和自我的故事感动,被乐观和鼓舞,太多瞬间,我们好像有备而来,又好像不曾带有过分的期望,阿德勒的烦恼源于人际关系论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验证,我们笑着应对他人,得到的回应的也都是源源不断的正向反馈。
另外,有一些相关的点值得回顾,
动机背景:Neo的战略工作坊告诉我,没有目标不配说战略,战略之魂就是跟目标高度协同。就像此时此刻我花时间做这个复盘,一定有我的目标,那就是把大脑里面零零散散的灵感都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impossible:))
2. 关于战友:you complete me
同样,没有目标和战略,战友就不能叫战友,只能叫做逢场作戏,酒肉朋友,但是我们同步了目标,就能深知对方的价值,带着希望对方更加绽放的期盼,我们合作,扬长避短,目标和战略会逐渐清晰。就像我们俱乐部的Carrie,Ella,有了对俱乐部定位和价值观的认识,我们朝着目标去执行,我们才有借事练心的分工。希望我们未来有更多战友一起面对。
3. 关于沟通:沟通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
婷婷老师工作坊说:关系比对错更重要
沟通,好难。挖掘内心感受是一门艺术,用心是敲门砖,头马pathways手册告诉我,先不要急着表达,去倾听,最难的,是打破陈旧偏见。
这一点稍作展开,因为参加本次峰会主持人的选拔,个人带着失望和一些小情绪,对工作组展开了一些分析和针锋相对,但是逐渐发现,事情远远不是我想的那样,每个人背后都是无私的奉献,这样的批评对每一个人都影响很大,一些犀利的方式甚至误伤了很多人,直到感受了峰会现场,好多活动组织,我看到峰会主席冲在最前面,因为之前线上沟通过峰会异议,我希望面对面,做一个闭环沟通。但是我不好意思打扰忙碌的人。第三天再次找到他想沟通,发现峰会主席,他嗓子都哑了,我一下明白所有的对峰会的不理解,都是我“不相信”导致的,每一个峰会的志愿者,工作组,都是自费购票。这时候我们再看每一个角色,就会觉得太不容易:
-工作坊主持:他们不能参与现场互动游戏和交流,还要配合主讲人组装秩序和准备串场台词
-keynote演讲、演讲比赛,在门口把手通行的志愿者,要知道,他们都不能坐着笑着听完一场演讲,印象深刻的是深圳明源云俱乐部主席把门的那场,真是无情的把控入场时间,我正在为错失几秒钟不能入场而懊恼,转念想到原来志愿工作小伙伴更惨,他们买门票却放弃了这么多,是怎么想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么多“行云流水”组织安排,峰会真的会有多混乱。
-接待官:他们最晚走,最早到。光这一点就击败了99%的人。
。。。
带着感恩去沟通,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也让我明白:心比事更重要,心到,小事都是为了大事,我们的事也会更好。
4. 关于演讲:演讲真的有必要吗?
就像TED 奉行的ideas worth spreading一样,我们只是价值的搬运工。
我们个人还没有开口演讲的时候,就是媒介本身,我们传递的,既来源于未来的价值,也来源于过往不间断的思考和感悟,更来源于当下的,Mark Brown传递的价值沟通小窍门: “how can I serve you” “you are valuable to me””you can trust me“
是的,带着“我相信我带来的这些信息可以帮到你” 的笃定,我们就可以开始演讲了。
但在这过程中,演讲好像对我们个人有很高的要求,光是上台就需要勇气。这次“善用比喻”的演讲工作坊也让我回想到Talis四年前在中山的工作坊说到的:“我们演讲会紧张,那是因为我们太善良,我们害怕自己发挥不好,给观众带来不好的体验”,抛开这些顾虑,我们就可以自由表达了。
演讲利人利己。
想起茶歇间隙听到菲律宾的头马朋友说“real valuable speech could change a stranger’s life”, 确实,不经意的一句话,成为口口相传的励志名言,从此改变我们的一言一行。
就像“看不清没关系,只有前面有光”“有的人生在罗马,有的人通过努力来到了头马”
我们普通又相似,但是我们都是有价值的发光体。
去魅焦虑,自信、轻松上阵,带着“利他”的价值内涵,我们的演讲会所向披靡。
5. 关于“我哭了”:眼泪是我们共鸣下的语言
不知不觉,在头马已经第六年,竟然是第一次参加线下峰会,一些熟悉,但是久违的面孔可以让你瞬间想起一起成长的故事,比如遇到Jennifer,三年没见这个女人,她当年是俱乐部coach,帮我改过演讲,推荐过我不少书,多少低谷的时候我们一聊就是一个小时,现在她已经成家有女,更加成熟有魅力。看到她也在,那一刻,瞬间眼角会湿润,加上外表I其实内心的真我E人附身,我可以在头马现场哭,应该没有人会笑话我,所以我竟然有一种“因为我想哭,所以我可以哭的很爽”的阿德勒式自我解读。
“感动是会传染的”第二天遇到峰会主席王盼,上去道歉一些对其他项目的误解,“我确实太过于针锋相对,说了一些负面的话,真的很抱歉!”,“感谢你的理解,我理解你的抱怨,但是也不希望我的团队这么辛苦,还被误解,难受也主要是也为他们感到委屈”
那时候,我看到一个大个子,大家的“好盼头”盼哥,竟然眼睛里转着泪花,他竟然接力了我的低泪点。
确实,很累的时候,赞美都不重要,原来最主要的是被理解。当我想到自己在头马做项目,带着决定出发,目标也是简简单单,没有想过得到任何人的认可,但是路上我们会遇见新的,一群人的期待,我们的疲惫感会随之而来,这时候,互相的鼓励,支持,彼此见证成长才是团队之魂。这也是领导力跟管理不一样的地方。
WE的铁人三人组也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我,Carrie,在任主席Ella,我们每周都默契如约,哪怕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失望”“受挫”“被误解”,差点就在放弃中默默离开。现在回想,每次小阶段的成功,都值得我们闪耀。最近成功举办了一场AI赋能工作坊,嘉宾座无虚席,我们官员团队彼此感谢,我自己甚至高兴得想哭。对我而言,没有这些经历,生活该多无趣。
We,I will be there
“放弃和坚持哪一个更难?” 没有绝对答案,但是,在对的事情上,放弃是再容易不过的,坚持才是强者的选择” keynote演讲的一句话,没有人能更比WE的我们深知其含义:”Together,we are stronger”俱乐部用了四年的slogan,我们交WE,所以WE注定会把我们留在一起。联想到在战略工作坊里面一个俱乐部要如何做好精准定位,俱乐部的名称很重要,比如“妈妈俱乐部”“培训师俱乐部”“企业家俱乐部”,而我们阴差阳错的用了WE,我们的定位如此抽象而具体,以至于一度迷茫我们的发展方向。明茨伯格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战略既是定位,又是展望”,我很认同,WE,是当下我们的渴望凝聚合作的状态,也是我们对未来共赢,利他的价值观展望。这里再分享另一句话,是来自茑屋书店的增田宗昭:“决定公司规模大小的,是每一位员工梦想的总和”。
最后想说,昆明峰会我买票了,我很期待在头马看到更多的WE,那就是我们最好的样子。
一个头马冠军演讲题目很适合作为结语,那就是:“I will be there”
Sophia 202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