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丽的读书计划已经开始一星期了。
一周前,她信誓旦旦的跟我说出她的计划并让我监督她。
昨天晚上,一如既往微信问她进行的怎么样了。恩,现在已经陷入读书5分钟,看手机2小时的怪圈。
“看了半个小时的书后,觉得自己很棒了,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而且今天在公司做了一整天的策划方案,真的好头疼。就想着放松一下,看一集《延禧攻略》压压惊。然后一看就停不下来啊,从晚上9点一直看到12点......我觉得自己真的好蠢,真想给自己两耳巴子......”
为什么小丽会陷入刷手机3小时的怪圈呢?
这就心理学家所谓的“道德许可”。当你做善事的时候,你会感觉良好。这就意味着,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冲动。而冲动常常会允许你做坏事。
用人话解释说就是:因为我已经看了半个小时的书了,所以现在我可以放任自己玩会手机了。
道德许可”最糟糕的部分是它会诱使我们做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它让我们相信,放弃节食、打破预算、看谁电视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对自己的“款待”。这很疯狂,但对大脑来说,它有可怕的诱惑力,能让你把“想做的事”变成“必须做的事”。
那我们应该怎样逃出道德许可的怪圈呢?
一、观察
试着观察你意志力挑战成功和失败的时候,你是怎么对自己和他人解释的。
当你意志力挑战成功的时候,你会不会告诉自己你已经很“好”了?当你屈服于拖延症或某种诱惑的时候,你会不会告诉自己你太“坏”了?
你会不会以自己的善行为借口,允许自己去做些坏事?这是无害的奖励,还是阻碍了你实现更长远的意志力目标?
二、不要将实现目标的行为当做已经实现了目标
小爱已经26岁了,已经穿不下去年买的那条裙子了。
痛定思痛,决定3个月减10斤,恢复去年的苗条身材。
报了一个私教,饮食运动的规律渐渐都清楚起来,她决定每周健身3次。
问题在于,她知道慢跑每分钟能消耗多少卡路里。燃烧卡路里的时候,她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有权吃多少食物。虽然她也计划减少卡路里的摄入,但她总觉得在健身的日子里可以稍微多吃一点。
如果她多运动了5分钟,她就会在酸奶上多加些坚果,或晚餐时吃一块蛋糕。锻炼成了她放纵的许可证。因此,她的体重最终变了3磅,但不是减少,而是增加。
当小爱觉得锻炼就能多吃的时候,她就在破坏自己减肥的目标了。
为了从这种许可的陷阱里走出来,小爱需要将锻炼看做完成目标的必要手段,而更健康的饮食是另一个独立的手段。即使一个取得了成功,她也不能对另一个放松要求。
不是说你做了一件和你目标一致的事情,就不会再面临危险了。注意观察一下,你是否因为认为某些积极的行为值得称赞,就忘了自己实际的目标是什么。不要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误认为是目标本身,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目标。
不要想着“我做到了,现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而是“我做这件事的目的是因为我想要......”
三、找到最具体的测量标准
我们再来看看小丽的读书计划,当我问到小丽为什么要看《延禧攻略》时,她说:因为大家都在看,网上评价也都很好。前段时间一直忍着没有看,但是有好多次都看到知乎、公众号还有朋友圈里有人发从《延禧攻略》里明白的职场道理,觉得特别在理。就想来看看原型。说不定她也能变身职场达人获得成功的秘诀呢。
你看,当小丽把电视剧《延禧攻略》笼罩了一层光环,化身为“获得成功的秘诀”,那无可厚非,这让她在看电视的时候毫无负罪感,在放纵自己时觉得快乐无比。这就需要她重新定义怎样才能更快的成长获得成功,不是看这些对现实毫无帮助的电视剧,而是获得能真正帮助自己做事的方法并加以实践。
当“光环效应”影响到你的意志力挑战时,你需要找到最具体的测量标准(比如找到自控力差的原因及提高自控力的方法),以此判断这个选择是否和你的目标相符。
九月刚刚开始,又是一年开学季啦,
之前那一箩筐没坚持下去的flag就在这画个句号,
转变自己的思想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实践,
现在一切再开始都还来得及。
当然啦,以上三点建议都不是荞麦自己想出来的,而是《自控力》里第四章的一小部分。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其他学会自控的好方法,比如怎样认识自己,在控制不住自己适合要给身体补充能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