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生活过得不好、工作应付不来诸如此类狼狈的人生大概总是和个人的学识、能力有关,还有句话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自己不努力怨不得别人……诸如此类的看法,在读了《稀缺》这本书之后又了一些新的观点。正好也到了年终,总是要盘点这一年的收获得失,这时候读读这本书也是极好的。
这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的真相。而不是简单的归因为“这个人不够努力、性格使然、自律不够等”。
“稀缺”是什么?是在某个时间段你拥有的资源比需要的少的一种心态,缺钱、缺时间、缺朋友……都会带来稀缺的心态。
“稀缺”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书中用大量的案例和数据证实“稀缺”至少会有以下三个重要的影响。
一是带宽下降,通俗说就是会让人变笨。“带宽”是借用了IT术语,很形象,电脑打开的程序太多,占用CPU和内存过多,电脑运行就会变慢;上网的时候同时下载较大资源,带宽被占用过多,也会感觉网速变慢。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当一个人极度缺钱的时候,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下降,很容易铤而走险做出伤害自己或别人的事情;而当一个人在某个时间段一点空闲没有面对各种迫切要完成的任务时,情绪是极坏的,工作效率也高不到哪儿去,管理者可能会做出欠考虑的决策,执行者的执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是导致管窥,会忽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从而导致不良后果。“管中窥豹”这个成语是我们所熟悉的,用来形容处于稀缺状态的人很是形象。稀缺心态的人更倾向于关注“稀缺”,也就是目前紧急但长远价值不高的东西。我们都知道,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理论,即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按这个法则,我们每天面对的纷繁复杂的事务,均可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衡量,基本上可以将事务分为四个象限: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时间上稀缺的人,一般都困在“紧急但不重要”这个象限,“来不及了”“领导催呢”“人家在等着呢”……这些声音会让我们产生“这件事很重要”的错觉——实际上就算重要也是对别人而言,我们只不过是在满足别人的期望与标准。这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就成了“管子”里的事情,吸引了我们的全部注意力,“管子”以外的事情,尤其是“重要但不紧急”的,早就抛诸脑后了,直到属于它的时间临近,下一轮的“稀缺”也接踵而至。
三是导致借用,让人只顾眼前。这个很容易理解,尤其体现在借钱上,信用卡透支似乎已经远远不够应付各种消费的刺激,“花呗”“借呗”“还呗”……各种网络借贷像漩涡一样将新生代青年卷进去,明知道还不起仍然要借,俗话说的拆东墙补西墙大概说的就是这种现象。钱可以借,时间当然也可以借。今晚原本要完成一项后天要截止的任务,有朋友约饭约看电影,先玩儿吧,任务明天再说,第二天发现一天的时间根本搞不定……“放纵今日的欲望,透支明天的人生”,有时候我们缺的不是规划,而是执行。
怎样摆脱“稀缺”?贫穷的人希望富足,忙碌的人希望有闲暇。书中说“余闲”是应对“稀缺”的法宝。梭罗说过“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舍得,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一种禅语哲理,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左传》曰“君以此始,则必以此终”,我们在做每一个选择时都须做好承担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结果。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是在欲望的驱使下,想把眼前的一切都抓住,尽可能长时间地拥有,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希望有所回报。却往往事与愿违,反倒让自己陷入“稀缺”的泥淖。
让我们倍感焦虑的从来不是稀缺的资源,而是稀缺的心态和“穷人”思维。无论收入多少,尽量不要透支和借贷,尽可能地留出一小部分;事情再多不去借用未来的时间,“今日事今日毕”,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要做,专注于手头的事情,尽可能地高效率完成,隔一段时间允许自己放空思想或者无所事事一会儿。何况每天也都有可能会有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突发事件发生,所以无论是钱还是时间,适当留出“余闲”。心态的改变、生活和工作节奏的调整,会让自己从稀缺的死循环中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