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赛第166天 延期举行了,这个假期我有19天是混日子的
昨日就在为上班做准备,今日正常上班,刚开始有点不适用,工作节奏有点快,有点吃不消。
苏东坡传读后感
每个假期都是一个很特别的假期,之前大家经常说过了一个假假期,那么现在这个假期就是充实与责任并存的假期。充实是因为本假期为22版课标颁布的第一个假期,铺天盖地的课标学习、研修,一定让大家收获满满,责任则是疫情原因限制了我们的行程规划,对生活提出了防疫要求,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不折不扣的去完成。由于科学工作室的要求,这个假期我再次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再次读感觉特别的惊喜,带着不同的读书要求不同的心境再读时,有了不同以往的收获,不当之处还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
感悟一:我们始终保留着自己的职业属性和学科素养
读罢此书,不约而同的会有一个疑问:林语堂先生笔下的王安石是真实的王安石吗?书中对于王安石的描述,采纳了苏洵的《辨奸论》中描述:“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和其他的读者交流过,发现大部分老师会提出此疑问,有小部分老师会查阅资料,还原历史中的王安石,但其他职业的读者只是稍有迟疑,但马上就烟消云散。提出和查找资料解决疑问,其实就是我们的学科素养。王安石一位贯穿于小初高三个学段的人物,自然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了解一位真正的王安石,因为要面对学生所以要搞清历史,这便是我们的教师是素养。8月11日在五楼参加三名工程新课标培训活动时,张校长在培训前就提示过我们,注意教学目标的变化,“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再到现在的学科素养”,现在为了实现学科素养这一目标,也给出了许多的理论方法,比如: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大概念教学策略等,其终极目标都是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借此机会,还想和老师们分享一下教材中的王安石。王安石出现在义务教育教材中的内容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有就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泯然众人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茅屋常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以及王安石变法。如果我们知道了文章的写作时间和背景,那么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中的王安石。宋史王安石传的描述是:“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二十岁王安石中进士,殿试原为第一但是由于“孺子其朋”犯大忌,所以调为第四名列三甲之外,二十一岁时做《伤仲永》告知世人哪有什么天才,三十岁写《登飞来峰》表现为朝气蓬勃,积极进取, 48岁开始王安石变法,55岁罢相,第一次罢相后写《泊船瓜洲》也就是我们反复考的为什么要用绿字啊,用吹等有什么不好啊,此文就为中性怀念家乡,第二次罢相后写《梅花》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归隐田园后做《书湖阴先生壁》田园安静的生活,66岁去世。“诗言志,歌永言。”从诗中我们可以窥见品行高洁的王安石,综合资料典籍王安石品质非常高尚,但比较邋遢,即使是他政治上最凶恶的敌人,也从没有人从他的私生活上攻击过他。去世后谥号为“文”,苏轼写了诰命文,被宋史列入忠臣传,而绝非林语堂先生笔下的王安石。其实对于人物的分歧主要来源于变法。
感悟二:读王安石变法心得以青苗法为例
王安石变法是一系列的变法,初中历史教材选择的主要是以青苗费为例,初中考试时常被考,请辨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记得那时虽将教材中的要点逐一写上,但不知所以然,想那时便是双基目标的时期吧。现在对此问题有了新的观点,青苗法的初衷及顶层设计非常好,领先于当时的时代,是宋代版的银行借贷模式,打击了民间借贷,这项新法在局部州县运行时,效果显著,但全国铺开执行时却造成了失败,主要原因是青苗法制度落实和评价方式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制度执行者没有严格的落实本制度的初衷,执行时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了盘剥百姓现象。其次就是评价考核出现了问题,评价方式简单的以贷出和收回的货物为衡量标准。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我国的课程标准十年一修订,二十年一更新,每次的课标都是为了适应未来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课标一定会超前,有时会和现行的教学方式发生背离,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课标为指导标准。,为了让老师们更好的理解课标,教育主管部门推出了海量的课标学习资源,同时组织了学课标讲课标等一系列的活动。一个好的制度关键靠执行,我们都是课标的执行者,课标能否完全指导学科教学,关键靠每一位教师。
感悟三: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苏东坡的人生哲学
苏东坡的一生如果是用月线图的话三十岁之后(64*12=768),不是在贬谪就是在贬谪的路上,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乌台诗案之后他的贬谪地往往是不毛之地,但是他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积极的态度生活,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等诗句,制作了东坡肉、东坡羊蝎子等名菜。
究其原因:苏东坡完美的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基因,让他性情温和。道家的洒脱,苏轼是四川人,巴蜀地区道教风气较浓,道家注重自然,将儒家的视野从社会人生延展到浩渺宇宙,让心灵徜徉于天地万物之间,所以会在词中写道“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即使在逆境无可奈何,也持心宁静,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佛家·圆融,苏轼与佛门弟子有密切的交往,学禅,并非是虚谈佛理,而是深深地融入生活,与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体验相融,增加思想的厚度,升华人生的境界。我们更应该学习苏东坡的这种旷达的精神、乐观的态度、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感悟四:词频搜索苏轼的朋友圈——神奇的宋朝现象
用词频的形式搜索东坡传,关联苏轼的朋友圈,会惊奇的发现熟悉的名字: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包拯、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柳永、沈括、毕昇、晏殊、晏几道、蔡襄、米芾、秦观、黄庭坚、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宋朝976 年建国,之前是五代十国,那时战事频繁,民不聊生,宋朝的文学几乎是在一清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短短的100年相继出现了如此多的文学巨匠,几乎达到了中国历史文学及经济的巅峰,究其原因除国家的政策: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外,还有就是全民的读书,宋真宗还写了励学篇来鼓励年轻人读书,书中自有千金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当然还有一些国家政策激励读书。
感悟五:良好的家庭启蒙
苏轼的启蒙教育是由母亲完成的,程夫人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18岁同苏洵结婚,勉励苏洵读书,“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从这段三字经中我们可以读出,苏洵年轻时喜欢游历而不喜欢科举,三苏是同时考取的进士,苏东坡流传的诗集,有20%左右是写给苏辙的,由此也可以折射出家庭教育的成功。
工作启示:
1.新教师的培训工作,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的比例接近了40%,他们的教学水平在将来的时间里会决定学校未来的走向,所以他们的培训也迫在眉睫,如何有效的培训,高质量的培训,还是丞待解决的问题。其二,外部大环境的冲击,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日新月异,近期专业人士也在讨论,人工智能能否取代教师,我们不讨论结果,而是从话题中可以看到,新教师会存在失业的风险,如果在他们年轻时不能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意识,不能造就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怕是二十年之后,他们会成为被离职的那位,这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场景之一。
2.保证制度落实的实效性评价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一个好的制度关键靠落实,为保证落实就需要有正确的评价。如何保证评价的有效性、指导性、规范性,都是在以后工作中需要好好学习的地方,评价的导向性直接决定了制度落实,因此在制定评价时要反复斟酌仔细的推敲。同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是如此,学科课程标准都将评价列为一项单独成文,因此要好好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