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页的《苏东坡传》读完了,合上书会有一种忧伤的感叹。苏轼的一生,不过64个年头,但他的影响光耀华夏。
他的名头很响,“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但我以为说他是“千古文章第一家”也不为过。他是词坛泰斗,整部词史中最闪亮的星,且没有之一。除此之外,他能书善画,精于诗,对工程、烹饪也有一定研究。假如不是官运多舛,他的成就一定更高,他的生命一定更长。
虽然我不认为他的诗是宋朝最好的,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诗坛的地位,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何况他的诗在整部诗史中也名列前茅了。
这本书是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林语堂先生在美国完成并由张震玉翻译的青少插图版,适合中小学生阅读。不过我向来是不看重是不是成年版本的,只要书的内容足够好就可以了。
我时常感叹北宋时期文坛的文化传承,从王禹偁寇准到晏殊再到欧阳修范仲淹,再到后来的苏轼苏辙曾巩等等。有人说宋朝是文人最好的时代,也许这种说法有点绝对,但北宋时期确是文人辈出,大家迭起的时代。更为明显的一条线路,是晏殊——欧阳修——苏轼的文坛盟主的传承。这三人都注重提拔有学识的后辈,绝对不会让有才华的学子被埋没,这是他们对历史的功绩,是中国文化最好的精神。
少年时代,是苏轼和苏辙快乐的读书年代。对于那个时候名门望族的家庭教育,对于那个年代所注重的家风建设,我是由衷感叹并羡慕至极的。假如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努力建立一个书香之家。书礼传家是文化阶层的传统,比如贝聿铭先生的家族,能够传承几十代,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谈到苏轼,大概王安石变法是逃不开的。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学生时代,历史书中对王安石变法是一种肯定,但林语堂先生却给出了一种否定的答案。纵观历史上主持变法的人,我觉得有变法之思想是一种了不起的事。但在中国根深蒂固的阶层基础下,想要变法成功确实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变法的好与坏,更应该看重变法的结果更利于百姓还是利于统治。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应该归咎于他的结果是为富国强兵。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变法能不能成功,如果变法没有绝对成功的把握,我建议还是不变的好。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了,对当时的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百姓民不聊生,官场斗争蜂起。更为关键的是,它可能是北宋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吕惠卿、章惇、蔡京等人借变法之机立于朝廷高位,从此开始鱼肉百姓,为害甚广。但诚如苏轼和王安石,苏轼和司马光一样,他们的人品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只是政见不同罢了。在王安石退出官场以后,苏轼还曾去看望过王安石,还曾一起讨论过变法的得失。
此后苏轼经历过短暂的官运亨通,也经历了一贬再贬的落魄,最远的时候竟然被贬出了大陆版图。苏轼一生官运多舛,颠沛流离,但他的乐观天性一直没有改变,每到一处便迅速和百姓打成一片,对不公待遇丝毫不在乎,我想这也是他为人敬仰最直接的原因。
作为一名文人,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作为一名官家,他能和百姓、僧道乞儿打成一片。我想这是一种旷达的胸襟,是魏晋风骨的表现。
没有人会长生不老,苏轼也不能免俗。他人走了,但他的精神、他的文艺作品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并将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