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究竟是怎么回事?简单地说就是以校为根本的教学教研。这就要求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推进教育教学地研究,不要照搬、复制所谓的成功经验,有的应该是“马列主义、灵活运用”地学校特色之路。究竟应该是“城市包围农村”还是“农村包围城市”,要结合实际,实践检验。
就目前许多学校的师资力量而言,说句不夸张的话,薄弱,有些是相当地薄弱。这种薄弱不仅表现在年龄结构上,表现在学历搭配上,表现在业务努力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帕尔默所说的“教学勇气”上,正如帕尔默所言: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上,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和完整。
且不说追求职业认同,单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而言,学生学业负担沉重,陷入“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多是因为教师没有掌握住“第一套大纲”(即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关键知识、重要结论、公式等),没有提供足够的智力背景,即“第二套大纲”。这第二套大纲是学生摆脱随意识记,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源头活水,是知识的交集点。没有教什么的方向就没有学什么的目标,一切技术、手段也只能是南辕北辙。
缘于此,目前的许多学校教研首先应该明确是:教什么,也就是说要一线教师明确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眼下许多学校的一线教师连教什么都弄不清,却被要求采用什么技巧、理念、模式去教,这不正是舍本取末吗?更可怕的是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橘生淮南,橘生淮北”,岂不正是邯郸学步吗?
语文教育家王荣生曾指出,语文教育的首要问题当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数学上难道不是吗?解决教学上“少慢差费”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一线教师应明确教什么的问题。我们的校本教研难道不应该立足与此吗?
许多一线教师,在被质疑“教什么”的问题时,似乎是被质疑了一切,因此为维持和谐局面,对于学科教学中的应该“教什么”研讨并不多(也许用点夸张的修辞手法)。但倘若真正探究起“教什么”的话题时,往往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说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认识,这其实正折射出教研“教什么”的重要性,难度不是吗?
还是让校本教研接点地气,解决大家真正的又羞于表达的“教什么”的问题,让教研有时效、有实效、不折腾,真正让大家有话说、有收获,大家又何乐而不为呢?只有这样,教学教研才算是落地生根、扎根于广袤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