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黄堡文化研究 第6期
作者:李月芳
编辑:秦陇华</small>
丙申六月,骄阳似火。听说和谷先生回到南凹家里,即刻跟从赵建铜老师前去拜访。直呼和谷老师名字,有些唐突,但内心对他非常崇敬。因为他是国家一级作家,铜川文学人的旗帜,拜见和老师也是搁在心里许久的一个念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读过和老师写的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优美的文字对我印象很深;后来因公到屽村下乡,乡亲们以村里出了和谷而增添许多话语,周围身边常有人说起和谷,再断断续续看他作品,直到和老师成为名作家,也没有机会见其面。
天热,心里更热,满面汗水不停往下流。车子走到村口,看见一块写有“和谷故里”石头标志,落款是铜川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下车拍照,热浪从地上一波一波往身上扑,没有锄禾却有汗滴黄土之感。四周收割了的麦田,未种秋苗,发黑的麦茬根,一行行直挺挺扎着,更是觉得被热盖子捂着。
车子进到一个巷子中间,停在一座红门院落前。正午太阳,不敢停留,没有细看院外情景。大门过道吹来凉风,来不及享受,直怔怔看到院内一片绿色。院中央竹帘下,和老师与大家打着招呼。初次见面,定眼细瞧。只见和老师面色红润,一头华发,不因来人梳出什么发式,自然随意,上衣着白色T恤,配着浅灰色夏裤,显得宽松朴素,且儒雅。尤其是着一双拖鞋,显得自在休闲又亲近。此时自己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与老师打见面招呼,报上姓名,赵老师又补充介绍,自然是一番毕恭毕敬的礼节。
赵老师在《南凹纪行》里对和老师人品文品做了贴切评价,对眼前房屋和小園的来历及与主人倾入心血智慧也做过注解。 他举例他的宅院如何称之为晓園,谐音就是小园、校园,后来又叫归园。原是一所废弃了的小学校,他接手时,已是残垣断壁,荒草凄凄。经改造,成了他的家舍。使用前的房梁、门窗、以及构造简略地装修,倒别具一格地展示给人们。交谈是愉快的,气氛由拘谨到使然,主要是和老师和赵老师在交流,自己做一个安静的听者实际就是在学习在听课。一会儿,和老师从书房取出几本书。一本《1983安康大水灾》,赠送赵老师的;三本《归园》,给几个随行的。和老师在扉页上均提了字。听着两位老师的谈话,喝着和老师不停续的普耳茶,目光从房内到院中不停地变换着。期间,起身从客厅到书房流连、欣赏,所看到的一切,正如赵老师文中所描述的那样真实贴切。客厅窗户下那束干枯的满天星还插在瓶子里、书房很像回事,书橱里满腾腾的、墙壁上仍是一些照片镜框和先生的书画作品,其他依然简单、凑合。心里不停地问,其他大作家的故居也是这样吗?
两位老师聊得非常投机,自己大有不在其视线范围之感,于是,走出房间,漫步小院之间。从大门进入晓园,一条砖铺小路通到房间门口。房右侧前方是一个四角凉亭。木质结构,原木做柱,灰瓦铺顶,柱下木条坐凳,亭下中间立一石桌,结实大方,古朴温馨。亭子倚在泡桐下,意味深长,此景已被和老师作为素材画了下来,挂在书屋。
通道把晓园分为两块,除亭子、水窖外,均长满红绿相间、高低密疏的绿植。咋一看是花园,细一瞧,还有菜、果、常青植物和“三石”。说是花园,其中有能叫出名字的有五月菊、指甲花、大丽花、烧汤花、睡莲、樱花、月季、蔷薇、竹节梅、紫藤和紫苏。五月菊花朵比秋菊小,比金盏大,又像苦苣花(俗称的苦菜花)。亮晃晃阳光下,花朵高低簇拥,金灿灿,亮闪闪,使人爱怜;指甲花个矮叶小,但翠绿映衬,一簇簇红殷殷粉嘟嘟的花瓣,十分夺目,不由回想小时候用它裹指甲,女孩子们相互比较看谁的指甲颜色被染的红润。叶肥杆壮的大丽花,占据了不少空间。不到开花季节,直挺挺遮住周围个矮的辣椒。睡莲躺在小花缸里,一朵紫红色花朵浮在水面,剑型花瓣托着金黄花蕊,娇态可掬,圆形叶子向上挺着,力争为花朵遮阳。紫藤与月季紧挨着。紫藤枝繁叶茂,藤蔓墙外。和老师与夫人自己动手搭棚,棚与院墙紧紧相连,墙根下的蔷薇爬出墙外,花期已过,浓绿的叶子装扮了一段墙面。第一次见到紫苏,它像一只只腼腆的紫色小兔,温顺地挤在不大的一块地上。叶子呈小椭圆,颜色和人仙菜接近,淡绿浅紫,有暗纹,却比其小。和老师说是从南方带回,叶子可生吃,说着摘了一片放到嘴里。自己随即掐几片嚼起来。初味像是薄荷味儿,接着有点儿腥味,最后是淡淡的芝麻香味。晓园整体看去,有点红瘦绿肥。西红柿、豆角、葱韭茄子等蔬菜,有的刚搭上架子,有的正在开花,还未露峥嵘。辣椒最多,且最柔弱。嫩嫩细细的辣子,怯怯地挂在枝上,藏在大丽花叶子下,是怕阳光还是怕风雨,总是怕受伤害。
南凹紧邻孟家原,院中有桃树不足为奇,但两棵桃树被和老师打理的有模有样。若移进盆子,可称得上是上乘盆景。弯弯枝头上,随手可摘到挂着的桃子,同主人一块欣赏,同样得到美味的感觉。山楂、柿子、软枣、樱桃、石榴、葡萄和核桃等穿插在花与菜之间,形成落差或层次。不出院落即刻享受到多种水果的味道。
曾到新疆见过许多柽柳(俗称长寿仙人柳、观音柳等),以为是柏树或柳树一种。读《草木情缘》一书,作者多次提到,于是上网查阅,柽树是被传为“雨师”和“人柳”的圣树。今在晓园看到两棵柽树,已长有两米多高,黑黑树干上面,赤茎弱枝,浓浓的细叶如丝缕,枝条细柔,姿态婀娜。足以见证主人的用心和见多识广。
与花与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石”。即石羊、石猴和石质水槽。石羊,高约五十公分,从整体造型看像只小绵羊。表情温顺、神态安静,体态丰满,注视着前方,似乎在等待主人的召唤;对面的石猴爬在高约一米五的石柱顶端。其头与身子比例夸张,四肢紧贴柱子,身子下方的透孔,还可以为是在拴马桩上戏耍。石猴目视石羊,一高一矮,一静一动,颇有点相互关照和体贴。围墙下方,还有一件“宝物”,石水槽。因它悄悄躺在角落,不易引起注意。它低调安然的姿态,证明着它曾经历了岁月与辉煌。石羊和石猴分别守护着圣树,难道是和谐,是对称,还是主人的良苦用心。它们守望着珍贵树种,风吹雨打,坚守始终,不被眼前色彩鲜艳的夏花所动。
红色大门外也是不乏精心布置。除了行路,都被各种植物占据。紧挨院墙,蹲放一块白色金刚石,石面刻着“晓園”二字。落款是和谷及刻印,乃和老师的题字。石头周围被树花草包围。左侧核桃树枝叶几乎挨着石头,像是低头耳语,又像是给其挡住强光。石头前方脚下,有栽的小葱、种的小青菜,还有结有果儿的茄子。还有几棵小叶女贞。想起鲁迅的“百草园”,转念又不一样。那是童年的回忆,时光不同,年代不同,与其不可并论。眼前晓园,更有内涵,是和老师的精心倾注,承载着一个作家的喜好与寄托,是心灵与肉体的劳作与歇息,是一个历经人生一大半的情感释放与生活体味。待阳光不是太强烈之时,和老师带我们到其老宅看古槐。关于老宅和古槐,赵老师和邵老师已写出很精彩的文章和诗词,读来赏心悦目,栩栩如生。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也许发自内心的喜爱,也许与想象以后也有这么一个搁放劳烦不安的心灵晓园相投合。连日来,和老师的“晓園”总在脑海里翻腾,搅得心神不得安宁。虽与和老师不能同等而语,但心中的美好却有共同之处。老师是楷模,是旗帜,是目标,人生境界正如和老师和邵老师词那样:水窖柴棚星斗小,猴羊果蔬日头照。归园田居鸦雀绕。埃甚少,竹帘柴扉清风扫。 春来门前蔷薇俏。秋去柽柳紫絮好。莫道桑榆沐拂晓。临未了,都随先人尝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