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准备”二字的认知,往往来源于以下几句名言: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不打无准备之仗!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这三句名言告诉我们,“准备”代表着稳妥、自信、超前,代表着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有一个人在台上落落大方的演讲,你赞美他。他谦虚说自己是准备充分,你说他临场应对能力也很强,他说那也是把很多可能的话题都准备了一遍,才使得自己足够自信和临危不乱。
OK,以上情况属实,材料真实可靠!这让我对“准备”二字存在什么误解呢?
我的认知:准备+准备+……+准备=一个好的结果
我的问题就存在了:我如何确定要达到这个好结果需要多少个准备?我如何判断我准备了这么多是否能得出这样的好结果?
导致的结果:可以去做这件事,我想的是“不不不,我还没准备好”。冗长的准备,不仅消磨意志,还使得我容易放弃做这件事。
就拿我今早听罗胖的逻辑思维这事来说,我打算听完能做到复述,一是强化自己的输入,二是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昨日和小伙伴自嘲我是一个没内涵的人,肚子里搭的都是格式化的框架)
我确实听了,但复述了吗?没有!
为什么?因为我没做好一个“完美复述”的准备。
我理想中的复述准备:听完后再看一遍他的文稿,理出一个更清晰的逻辑框架,再给它“填肉”,最后加上自己的见解。嗯,完美!
解题思路如此清晰,那为什么又不去做了?因为我觉得我需要坐下来,静静的理,但是!我正在洗漱,要准备去上班啦!我没这样的时间!
对“复述”这事,脑子一片混乱,实在觉得无法说。
幸好,上班路上和小伙伴谈论朋友圈“引爆点”的话题,她说起行业背后的规则。这不正是我早上听的“艺术的定价”内容吗?我终于开始复述起其中“画廊的秘密”,这只是一小部分内容。后来,上了车,突然感觉自己脑细胞连接了,早上听的内容都一小块一小块被“点亮”了, 自己记忆力并不差啊。
那为什么当时会如此“混乱”,大脑就不动了呢!我反思了下,原来:我给自己的要求太高了!
像我路上简单的和小伙伴分享,这样的“复述”体验并不赖啊!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概念“迭代”,很早就“懂”得了这个概念。比如:你目标是造一辆汽车。你没有任何基础,你觉得自己需要准备。那你是要准备到完全可以造一辆汽车的能力,才去做吗?不!研究好一些基础原理,你可以先造一辆自行车。再深入,你可以造一辆摩托或电瓶。再到最后,你说不定就能把汽车造出来了!
这就是不断迭代更新!在“一无所有”的经历中,一次性创造出一件完美的作品,实在太难了,也容易陷入我原来的思维困境。为什么,我早知道了这个概念,也特别清楚它的意思,我怎么不去做啊!说实话,我以为我会这么做的。这大概就是“懂得太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第二次反思,为什么!!
最后得出结论:我只是知道了这个概念,但我的思维没有真正去转换,我还是原来旧的我。
现在终于把思维转换过来了,对“准备”二字新知:
准备+小结果+准备+大结果+准备=一个好结果
这些小结果、大结果就是解决我上面所描述问题的判断依据,也是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学习到一个新的、好的“概念”时,要真正去做到“思维转换”。推进“思维转换”就是去尝试,去做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