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昝玉姬
【打卡始于】2023年8月28日
【日精进打卡第236天】2024年11月28日
【今日读书】
【书名】《自然地理学》
【用时】60分钟
共读第23天 2024年11月28日星期四 第十二章上 自然资源分布与评价
今天进入到第十二章自然资源内容的阅读,初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自然资源,这一章则更详细的介绍了多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应用评价,我们分为两天来读,今天阅读前三节,448页-471。
今天阅读内容的很多细节是我以往没有关注到,但与高中地理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梳理一下来加深印象吧。
1.气候资源
(1)日平均气温0℃——春季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以后土壤化冻、牧草萌芽、冬小麦开始返青、春小麦等早春作物开始播种,因此稳定通过0℃的初日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农事活动开始的早晚。
(2)日平均气温10℃——大多数春播作物的生长发育点温度与播种期在10℃左右。
(3)最热月平均气温——农作物除要求一定界限温度的持续日数和积温外,还要求一定的高温条件,喜温作物尤其如此。如杭州和昆明大于等于10℃积温相近,但杭州最热月均温高达28.3℃,而昆明仅19.8℃。因此,前者种植双季稻产量较稳定,后者因热量不足而难以生长。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树种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关系,凡最热月气温低于10℃摄氏度的地区乔木绝迹,10~18℃摄氏度的地区,逐步由针叶林过渡到针阔混交林18℃以上,则适宜生长乔木中喜暖的阔叶树种。
(4)最冷月平均气温——冬季温度情况既可以作为一种热量资源,又是一种限制因子。冬季的低温和冷害对一些越冬的一年生作物和多年生木本经济作物的栽培有很大影响,成为热量资源利用的限制条件。在衡量农作物越冬条件是大多采用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例如冬小麦全育期需大于等于0℃积温2000℃左右,但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积温超过2000℃的地方不能种植冬小麦,主要是由于冬季严寒,而冬小麦不能安全越冬。
2.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
(1)可利用的耕地资源有限——1996年底,我国耕地第一次调查结果为19.51亿亩,到2003年底统计结果为18.51亿亩。七年间全国耕地净减少一亿亩,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首先是农业结构调整占耕地减少总量的61.0%,其次是建设占用土地,其余是灾毁耕地。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0至2015年,我国集中连片分布的耕地后备资源仅为0.67亿亩 而且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若贸然开垦,势必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即使按开垦60%计算,也只能增加0.40亿亩耕地,若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计划包括在内,那么总体而言需要生态退耕的耕地数量大于可能开发的数量。保持我国耕地资源的底线面临较大压力
(2)土地利用粗放,首先是城市用地盲目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低,其次是农村的非农建设用地占地广且利用率低,农村居民点散乱空现象比较普遍,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2.77亿亩,农村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远超现行150平方米的上限。
(3)土地生态面临威胁
(4)土地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