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有很多种,知识和知识不一样,有些知识对于我们更加有用,有的知识短期比较有用,有的知识长期比较有用。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知识,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知识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和做事方法,知道和不知道对于我们的意义不一样。究竟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知识呢?
按照知识的效用分为热知识和冷知识,其分界线过于模糊。在读了采铜老师的《精进》一书后,我理解了其提到半衰期的概念,我理解到知识也可以使用半衰期来做出区分。以前也读到过知识半衰期的概念,只是未曾仔细思考,认为和自己的关系不是很大。现在思考后发现,一旦把知识标记上半衰期,那么知识和知识将会出现千差万别。有的知识能解决我们的眼前问题,有的解决短期问题,而少数能解决我们长期问题。甚至有的知识能在我们长短期很多问题上用到,也就是常说的元知识。现在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的时代,造成了一个假象就是很多知识很快会过期。但是有很多知识,存在了上千年现在还在发挥效用。那些流传了很多年的知识,如数学、逻辑、哲学等,对于我们的用于是非常巨大的。而有些知识,短期内有用,但是很快会落后过时。比如五笔打字方法,现在用处越来越小。还有类似照相知识、文字排版知识等,其效用都越来越小了。我们如果把要学的知识按照影响的时间长度来比较,就会发现很多可以影响我们一生的知识,越早学习越好。我想起在玩《EVE》这个游戏的时候,其技能里面有逻辑学、学习技能、认识理论等,将会影响其它技能的学习速度。我们生活中也是一样,想学习、逻辑、健身、写作、语言能力等就是能加速其它知识学习速度的基础知识。
我们要学会区分知识和信息的不同,知识是经过验证能对我们产生效用的信息。现在虽然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但是信息更加爆炸。很多信息对于我们的效用都非常低,其对于我们没有什么用处甚至是有副作用。朋友圈流传的各种标题党的短文,各方面的都有,但真正经得起论证,具有效用的文章太少。如果我们看了太多那种转发的文章,虽然我们并不认同,但是可能潜移默化的中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人脑都有一种适应性,会适应我们经常见到的东西当成背景。可能刚开始在朋友圈这种文章的时候,我们会有抵抗力,但是慢慢我们可能就适应了开始接受。对于这一些我们应该加以区分,多过滤选择对于自己有用的信息。而对于知识的源头就更加要严格把控,朋友圈、知乎、百度上面得到的,很多时候是二手三手知识,里面都有编写者自己的偏见和个人理解在里面。如果我们要避免别别人带到坑里面,最好要对于知识的源头进行过滤和识别,对于那些来历不是那么可靠的知识,追根溯源找到其真正的来源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