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著之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玄妙”。比如在第22回,作者曹雪芹已经通过猜诗谜、利用“诗如其人”,暗示了宝玉和惜春后来的结局,那他们两兄妹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1、宝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宝玉给大家猜的诗谜是: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谜底是“镜子”,镜子暗示了宝玉后来会出家。《红楼梦》是一本佛经,而宝玉则是佛,因为他拈花微笑间,心如明镜,物来则应,物去则灭,不惹尘埃,不将不迎。
世俗之众生笑他愚痴,殊不知宝玉的痴,并不是愚痴,而是大智若愚的痴。在宝玉眼里,没有世俗的尊贵之分,只有“世法平等”。
在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眼里,下人可以被践踏如地底泥,所以她间接害死了金钏和晴雯。王熙凤就更加不用说了,包办官司、草菅人命,实在是恶贯满盈。
在那个无情的现实世界里,只有宝玉深情地活着。他不为名利而来,所以不愿读《四书》、《五经》这些考取功名的必读书。他只想有时候安静的、呆呆的做个美男子,像庄子一样逍遥游,有时候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像宝玉这样的人,在那个以考取功名为荣的时代,注定为世俗所不容。所以,他最好的归宿就是遁入空门,因为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
宝玉身上,有作者曹雪芹在彻悟人生如梦、一切皆空后的寄托,正如他下面写的这首诗正代表了自己的心。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在曹雪芹看来,“浮生忙,不如无事忙。悲喜千般,如梦一场,梦醒无痕。情痴抱恨,不如悟空”。他写的《红楼梦》,字字都是血泪史,反复修改、增删的这十年,令他了悟到自己当如宝玉般“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惜春:好春不常在,惜取修行时!
惜春让大家猜的诗谜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谜底是佛前海灯,正如贾政所认为的那样,这寓意的是“清净孤独”,而惜春后来的命运也是清净并孤独着的。
在第5回,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一幅画:“有一所古庙,里面有一个美人在内看经独坐”,画上的这个美人正是惜春。
第5回对惜春的判词是: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确实,在看到自己的三个姐姐的悲惨遭遇(元春和迎春都在正值人生春天的时候,就分别因为宫廷斗争和家暴而早早死掉;探春虽有才华和远大的志向,无奈生不逢时、又是庶出,最终只落得个远嫁异国他乡、和骨肉亲人从此天各一方的分离结局)后,惜春已经看破了红尘。
她明白“好景不长在,好花不常开”,于是决定不再做一个“无才便是德”、每天只顾着打扮和玩乐的千金小姐。在惜春看来,佛门才是她最好的归宿。只有在这里,她才能远离人世间的是与非,每天清净自在,坐禅看经,修行积福。所以在《红楼梦》第105回中,惜春为了能让家人同意她出家,不惜以死相逼。
对那时的惜春来说,她已厌倦了贾府每日的是是非非,过的日子比死还难受,唯有出家才能让她解脱、重获第二次生命。
正如在《红楼梦》第5回中,《虚花悟》这首曲子所唱到的: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看破了那“三春”(元春、迎春和探春)在红尘的遭遇,就算曾经红火如桃、拥有希望如绿柳又能怎样?既然曾经美好的青春年华已经逝去,就不要再执迷留恋了,顺应天道而行吧,去寻觅那一清如水的淡然。 说什么妖娆盛开的桃花让你犹如在天上,说什么那些纷纷吐蕊的杏花让你犹如在云中,然而到头来,它们能熬过秋天吗?再看白杨村里哭泣的人们,再听青枫林下连鬼都在吟哭,就更不用说被衰败的枯草遮盖了的坟墓了。就算是昨天贫困、今天富贵,人也只不过是个劳碌命,就像花一样春天绽放秋天凋谢,只不过自折磨一场,像这样的生关死劫又有谁能躲得过呢?听说,只有在西方一颗叫做“婆娑”的宝树上,结着长生果”。
作者曹雪芹写这首《虚花悟》,是寓意惜春已经了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虽然她年纪轻轻,但是已经历了家族从荣转衰的过程。在“看透了好春不常在”后,好好珍惜自己人生的春天,遁入空门修行是惜春最好的选择。
曹雪芹修改《红楼梦》的那十年,其实就是自我修行的过程,只不过他是在家,而不是像惜春那样在古庙里。他写惜春,是警示世人要好好珍惜人生的春天,因为当下不珍惜,日后再想后悔时,就只能向他一样忏悔了。
宝玉和惜春两兄妹,一个是因为了悟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个是因为觉悟到“好春不常在,惜取修行时”,所以双双遁入空门。
他们自性无所挂碍,所以能做到心无挂碍。因为能做到无所挂碍,所以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