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工作
在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我仍然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试图通过在公司存在的形式,找到在工作的价值。然而事实证明,一年工作经验用十年,不等于有十年工作经验。
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可选择的就业经历里有1年,1-3年,3-5年,5-7年等,这个分级不是像上次谈恋爱过几年就分手了,这么随机性的划分。
工作第一年,是找自信的一年,无论是端盘子,还是坐在办公室里写ppt,实际上做了什么,贡献并不是很明显,存在于可有可无的间隙里。
工作三年左右,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工作节奏,可以独当一面的处理自己工作范围内的各种问题,办公室关系、职能职责等。
工作五年,就需要在自己的职能里,发现关于这个职能的知识体系。公司里,有你绝对的价值,即使公司倒闭,也练就了一套自己的存活技能。
恰巧,我就属于这个和五挂钩的职业经历。说我收获了什么,不如讲我看到了什么。
在描述前,非常认同一句以偏概全的话,中国整体职业素质偏低,这个不是你吐口痰污染了环境的基本素质,是责任水平,身边很难得碰到非常有责任心的同事,所以成长多数状况下,也只能自我成长!
好,接下来,我根据自己这些年所看到,所感受到的职业氛围,大概可以把这些同事分为三类。
第一类,价值仅仅在于存在。
一个公司里,天塌下来有老板顶着,这是大多数人的认识。而这部分人,就是那群,最压不到,站的最低最安全的人。从公司里获取的只有娱乐八卦,和每月五号固定到工资卡里的工资。
第二类人,努力工作,却永远也找不到自己价值的一族。
如果自己的职业与业绩没有直接的关系,完成上级的指令,便是一天的工作,也可能忙的四脚朝天,但是老板仍不满意。结果,永远在解决上司的发号施令中艰难前行,价值似乎对于他们,是一件永远来不及想和解决的世纪大难题。
第三类人,乐于接受工作就是全部的价值观。
其实,每个公司的老板,或者主干,就是围绕这个基本点创业或者进行工作的。如果工作当中和这个基本点出现了偏差,就会出现跟不上节奏的表现。比如,抱怨,工作里产生的问题,只有解决和未解决这两个结果,抱怨这种低级情趣,无论对象是老板,还是同事,都是因为没有围绕以推进工作进程为目的,而产生的误解。还有就是没有创新,创新是我们自始至终最缺少的元素,追溯到受教育环境,也可以以此推诿。但是,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改变的难题。自我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创新。总之,让自己不断充满活力,促成创新。
2、关于性格
昨天看到知乎上一篇,‘怎么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问题’。
一摸一样的字眼,无数次经过我的大脑。原生家庭带来的性格,真的决定了宿命,但也不是命运。
时常会想,自己在工作当中、或者恋爱、交友当中的得失,其实完全来自原生家庭给我的性格。最要命的是自信,这个家长完全忽视的绝对生命力。
自信决定了日后生活的质量、高度,别说什么没有自信的人,照样可以当科学家。狗屁,科学家不自信于眼前的研究理论,他凭什么就被推崇为科学家。自信可以诱发兴趣,导致专一,造就成功。
自带自卑的年份太久,重新建立自信的日子里,最实际有效的方法就是,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儿,不擅长直接delete,或者承认自己的弱势,再挑选自己擅长的部分,哪怕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后天有可能增强的生命力。所以,后天意识到这个需求,再重新开始塑造,就像自己又生了一个新的自己,同时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有趣大过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