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导致这样的偏差的原因是什么?
偏差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分为聚焦偏差分为三种:聚焦行动、聚焦场景、聚焦自我导致的偏差。
第一:聚焦行动导致的偏差: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说的是,当你专注于你所做的事情的时候,你通常只会看见树木不见森林,看见的是细节,而不是大局。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我们不同的人有着不同层次的解读,越宏观、越大局的解读,就会越接近事实的真想。但是,当你具体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你更多的是关注你当下的行为。要完成你的行为,你就必然更多地关注事情或者行为的细节,而不是全局。另一方面,你做的事情越复杂,就需要消耗你的认知与心里资源,你就会更专注细节。而旁观者由于没有做事,所以他的任务很简单,他需要做的只是观察你而已。这个时候,旁观者就能够更多地给出一些全面的,更加有高度的想法来解释你现在的状态。
第二:聚焦场景导致的偏差。因为你和旁观者处于不同的场景和位置,也会导致对你的状态分析出现差异。当我们谈论别人做某件事的行为的时候,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对方的想法和动机,而当我们谈论自己做某事的行为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做某事的动机和想法,是从我所思考的是我自己所在的情景和所在的位置(在群体标签的社会背景下,因为自己所做的这件事而扮演的一个角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在群体标签的社会背景下,我这个概率已经被我们自己所处的情景和位置所掩盖了。当我们贴上这些群体标签的时候,我们对号入座时,这些角色就会影响我们的心里和认知。 特别是在我们去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的内在动机,和状态的时候,这些社会群体标签就会成为我们解释我们行为的主要来源。而当我们去分析别人行为的内在动机和状态时,我们通常能够把他身上的这些社会标签给去掉,而更多地关注他个人的原因。(在什么样的情景中会导致偏差: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当我们用不同的标签,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第三:聚焦自我导致的偏差。当一个团队一起做事时,没有定量地去记录团队所做出的贡献时,一定有人高估自己的贡献,但更大的可能是团队的所有人都高估自己的贡献。因为当我们去回忆自己做了多少贡献时,即使做过几次,这个场景印象深刻,就会给大脑留下深刻的回忆,感受也比较深,而当团队其他人做的时候,你看不见,或者即使看见了,我们也很少能够体验他的付出,这个时候,我们自然就会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