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名校显然有大楼、大师,还有努力的学生,共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在这里,不进步都难。
“无论以后是读博还是直接工作,你至少要知道科研是怎么一回事。”在一位学霸学姐的“谆谆教导”下,外加对学术还抱着一丝丝妄想,我最终还是报名参加了北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培训班。并没有下太大决心,也没有打鸡血发誓拼命学习,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可是第一天上课,我就蒙圈了。7月4日开课那天,我还沉浸在青岛旅游的愉悦之中,上午优哉游哉地参观完导师在北京的“豪宅”后,准备下午去报到。结果被一位学姐告知:“是昨天报到,今天正式上课。”所以第一天,我就华丽丽地迟到了。
第二天,习惯提前10分钟的我在8点20进教室,可是发现前六排无一空位。这可是能装两三百人的大教室啊!在中传读博士的邢学姐告诉我:要想坐前排,只能提前占座。邢学姐一行三人,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6点半出门坐地铁、8点到教室抢占前四排座位。后来我每天大概8点10分到,可是前四排基本没有空位,运气好的话只能在第五排捡个漏。
除了提前来教室不迟到外,不懂就问也是一大美德。每到课间休息时,讲台周围都围了一圈人。大家轮流向老师提问。即使11点半下课,等我12点半吃完回来,依然有一圈人围着老师问问题。台下有些同学不禁抱怨:“老师还没吃饭呢,懂不懂体谅老师啊!”学生好学至此,老师辛苦至此,实在让人动容。除了课间老师的随机答疑,暑期班还特意在晚上安排了答疑课,不少同学积极地填写答疑问卷、主动参加答疑课程,并在微信群里分享相关内容。
此外,我还发现蹭课和分享的现象很普遍。有时候冷不丁有人给你一支录音笔,说:“你能帮我录一下音吗?我下课来取。”“你直接进来听就好了呀!”“哦,我还要去楼上听另外一门课程。”说完潇洒地离开去楼上听课了。我们这个大班也有不少同学去楼上蹭课,蹭完课后内容基本会分享在微信群和临时建立的公共邮箱、公共网盘里。不禁感叹一句:这真是一个勤学好问、乐于分享的集体!
上午8点半至11点半上应用统计学。讲课的老师是北大人口研究所的教授,虽然统计学对于文科生来说有点困难,但老师先会以讲故事的方式捋清思路、原理,再慢慢过渡到公式。简单的内容一带而过,重难点当场就反复讲并举例说明,即使偶尔走神也会在第二遍的时候接上来。在大家兴致勃勃的时候,会继续;但如果看到大家疲惫了,立马会休息。所以,乔老师的课往往是座无虚席,大家听得也很认真。
下午2点至5点上研究方法。讲课的老师是美国一位大学教授,普通话口音很重,擅长讲笑话。这位老师讲课的方式比较散,因此有些学员不太适应。我自身倒觉得,老师讲得好不好,自己都要再捋一遍,捋清楚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才算是真正学到家了。当然,收获稍小也是蛮遗憾。(鉴于隐私问题,老师的照片就不上传啦)
再说说其他的感受。北大的食堂饭菜很丰富,味道也不错,就是人太多,时常找不到座位。没有去过其他的楼栋,但理科教学楼的设计十分人性化。走廊靠窗的位置设有自习的桌椅,没事在外面看书也颇有一番韵味。理教楼的教室有大有小,还有专门供讨论的圆桌教室。每层楼靠近角落的位置有免费的开水和温水,卫生间里有自取的纸巾。
北大的学生接触不多,目前只认识一位在这里读博的王学长。他每天呆在靠近东门的金光生命大楼做实验,养老鼠、解剖老鼠,乐此不疲。有一天和邢学姐、王学长还有一位中科院的博士一起吃饭,听着他们聊天插不上嘴,自愧不如。此外,加了一位北大硕士研究生的微信,发现她的朋友圈分享了许多读书的内容。
不得不承认,名校的确有名校的风味。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名校显然有大楼、大师,还有努力的学生,共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在这里,不进步都难。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PS:目前还没有好好逛逛校园,在结课之前,争取邀好友一起赏赏未名湖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