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精力管理》这本书让我想起来在学生时代,有两类学生,一种是你总是看见他玩,但她却是班里的佼佼者。另外一类学生,埋头苦读,成绩却总是会比那些会玩又会学的学生差一点。当然会有一部分遗传和智商的原因,但我相信更大一部分因素在于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我自认为是一个努力的人。从学生时代我就能坚持天还没亮就步入一天的学习计划,但是考试分数总是让我一次次的失望,回想那几年过的真的很累很辛苦。
读完一本书,我突然觉醒了:为什么我那么努力,结果却不尽人意。我进入了一个误区:“假装很努力,看起来很努力,并不是真的全力以赴的投入了,并且它还耗尽了我的精力。
后来工作了,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但我还会在每个阶段给自己设定不同的目标,我会用app把每天安排的满满当当,看起来井井有条,其实坚持不了两天就放弃了。给自己带来的是失望,否定,觉得我不适合做这件事,甚至就放弃了。想要高效的完成一件事,精力是基础,而非时间。
从我们的呼吸,到四季的更迭,自然界遵循着它的节奏。节奏性存在于我们的基因中。潮水有起有落,人的精力也有高涨和低谷的时候。要想保持生命的跃动,我们必须学习如何有节奏地消耗和更新精力。我们必须学会为一天画上休止符,强迫自己在固定时间离开跑道,停职处理信息,把目标从工作成果转向精力的恢复。
有时候我也会看书的时候一会想看下手机,一边干家务一边听课,吃饭的时候追剧。因为我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想要快。觉得一心二用是在节省时间,结果书里的重点记不住,课程听完了也忘了,甚至食物原始的味道都被忽略。殊不知,最节省精力的方法是全情的投入,专心投入一件事。慢就是快。
那么如何做到全情投入呢?习惯成自然,细致具体的精力管理方法,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现的决窍。
形成仪式习惯有三个步骤:
首先要明确现阶段的目标。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并不相同,常见的外在动机有金钱、认同感、社会地位、权力甚至爱情,是我们内在欲望的体现。内在动机则来源于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它的价值,在于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满足感。当目的从外部转移到内心,你会感受到一股力量,也能提供强大的精力。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另一个惊喜就是原来价值观能够提供实现目标的精力。我们常见的深层价值取向有幸福,健康,知识,责任心,服务他人等等。在行动中体现的价值叫作美德。比如为了实现健康的价值观,每天坚持锻炼,健康饮食,不熬夜,将我们的价值观融入到生活中,才算把他践行,才能起到作用。
其次要正视现实,诚实的看待自己,自我评估,是什么阻碍了你的全情投入,现实跟价值观有多大差距,自我评估有哪里做得不足,哪些事需要优先考虑。完全的面对真实的自己,并且接纳自己,逃避真相会消耗大量精力。我们自身会有一些防御机制,比如不爱运动的人总会给自己找一堆的理由让他这个行为合理化,比如没有时间,太累了。但是想到体重问题那又会很困扰,在一个不能接纳又没有行动两者来回徘徊。
我们知道令人不快的现实并不会因为我们不关注它而自行消失。正视现实,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为此付出行动去改变。
在设置目标,正视现实之后,就到了我们付诸行动的时候了。积极的习惯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做事的精力得到提升。
第一,有压力时更容易行动,突破舒适区,让人感到不适的任何形式都有可能增加精力储备。
第二,持续性和改变,一方面仍然是30天或60天的养成周期中对于时间和行为的准确规划,另一方面要定期更新习惯内容,确保他的活力。
第三,量变到质变,如果一次设定太多的改变,远远超出了个人意愿和自律的能力,就会很快又回到了原有的生活模式中去了。一次只关注一项重大改变,每一步都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设定自己相应的行为并且记录进展。
现在回归到我自己,知识和方法都已经了解,下一步就是该怎么践行。
第一步,明确目标。最近在读《家庭的觉醒》,我的目标是将里面的一个思想践行:静默的力量,少说多听,感受当下与自己的联系,与他人的联系。
第二步,正视现实。静坐对一个瑜伽爱好者来说并不是问题,但如果在亲子关系或亲密关系里与对方发生冲突的时候,让我保持静默,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情绪的带入,代理了理性的思考。冲突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正视冲突,接纳他的发生。
第三步,付诸行动,在关系中如果发生冲突或者争执,实行叫停机制,“五分钟之内,不要说话”,将自己的情绪从事件中抽离出来,给自己留出空间,倾听对方的需求,想出最明智的行动。避免争吵,也节省了精力。
精力管理给我的生活开了另一扇窗,让我想起来马拉松,如果一只加速跑,很快体能就会力竭殆尽,保持匀速,保留精力,给自己调整呼吸和速度的空间,才能顺利跑完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