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陕西,一定要去兵马俑看一看,前一站写到华山,华山离兵马俑不远,100公里,所以上山累了,去看看兵马俑是不错的选择。
老公听到我说华山,他说华山好啊,你可以写一写,华山几峰,几险,还有华山的长空栈道……。果然出去玩还是他比我专业,看来到了景点还要做做功课,每天结束可以再写点参观完的感受。
话又说回来,他说的这些我显然没怎么考虑过,自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别人的眼中就会显得比较可笑,所以同样是写文字,角度这个东西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我之所以总是从历史角度出发去写这些景点,一个是喜欢历史,二来是像白马寺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如果单纯从建筑特色、殿堂讲究等,总感觉缺点劲头。今天这个兵马俑更是跑不了了。。。
提起兵马俑心里有点奇怪的感觉,几年前带着孩子去西安,本来有机会去兵马俑的,但最后还是决定不去了,一来考虑到孩子太小,二来自己心里对兵马俑有抵触,毕竟他们是陪葬品,看过盗墓系列的朋友都知道的。
算起来其实有兵马俑也是好事。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皇帝陪葬点东西很正常,金银珠宝这些也只是俗物。在秦以前,皇室贵族死后都有让自己奴隶殉葬的制度,级别越高,殉葬越多,那可是活殉,生殉。
殷商时期殉葬猖獗,后到周朝,受到各种成熟思想的抨击,特别是春秋和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不再有殉葬制度,唯独秦一直保持,据一些史料记载秦始皇殉葬人数史无前例,达上万人,这其中除了奴隶,宫女,还有很多后宫妃嫔。
如果不是有各种俑替代一部分,真是难以想象。
秦始皇兵马俑,在1974年被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分三个墓坑,其中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100辆,战马100匹。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
它之所以备受世人关注,不只是它的数量,更在于它的精细,网上曾有人说每个人都能在兵马俑里找到和自己长相一模一样的人。也就是说每个陶俑都不是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而是面相不一,年龄不一,高矮胖瘦不同,各有特色。
就是服装造型,根据陶俑的冠式和铠甲、服饰的不同,陶俑可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士俑等。
一般的士兵俑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装备各异。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所以有些历史学家推断,这些陶俑是仿照真人所作,秦始皇20多岁除去吕不韦和嫪毐正式执政后,便开始修建皇陵,准备陪葬的童男童女,但是直接大规模的抓人,又怕引起造反,才有人提议以人为模型制作陶俑。
据说兵马俑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被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真是可惜。期待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