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以后,时常去复习实习,难道不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没有心生怨恨,难道不是君子吗?(备注:译文是用我自己理解的语言表达的)
很多人都会背这段话,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真的理解这段话的含义。我认为这段话包含了自我成长以及与人交往的积极心态。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拿我自己来举例,我是一个很喜欢输入知识的人,每一天我都一定要学习并且一定要吸收到一些新的观点或者理念,我才觉得那一天才没有白过。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是一样的心态。但今年的某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这样的输入对我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因为基本上我是完全只输入不输出的,也就是说,我看过的书,看过的纪录片,看过就看过了,我不知道自己吸收了多少,更别提转化了,也就是这里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我只有“学”,没有“时习”。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便开始有意识的去跟我的朋友聊我每天学习到的内容,有时候是将书里的知识结合自己的认知表达出来,有时候是把看到的纪录片的内容转述给他们听。最开始的时候,我大部分是语无伦次的,就是我说完以后,我的朋友会问我说“你想表达的是什么呢?”这让我很有挫败感,我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表达能力很差的人,但我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于是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开始刻意的先跟自己复述一遍刚学到的新知识,或者在脑子里面把所有的东西从头到尾先串一遍,遇到哪里堵了,就回过头再看一遍。就这样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我的朋友开始夸我,说明显的感觉到我的表达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也觉得我很多的想法和建议都越来越有深度。有了这样的正反馈以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内容输出的决心。这也是大家现在能看到这篇文章,以及我要记录下《论语》学习过程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样,但我本人,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别人来我家里的人。首先,我有一些轻微的洁癖,比如说,我不喜欢穿去过外面的衣服坐在床上,我不喜欢别人穿我的拖鞋,也不喜欢不熟悉的人睡我的床,总而言之就是我很不喜欢别人的到来破坏了我生活的节奏和规律。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觉得我很矫情有毛病,我自己也这么觉得,但无奈我已经改不了了。所以如若有朋友要来我家里,首先我肯定是开心的,因为毕竟是朋友,相聚在一起一定是很愉快的,但很快我也会感到焦虑,当然我并不会拒绝,也一定会表现的很热情,但我需要提前做一些心理建设,并且可能在朋友离开后会对家里进行请理(对我就是有毛病,哈哈)。所以孔子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在这方面,我真的要转变自己的思想,不要让自己活的太累,或许完全沉浸在跟朋友相聚的快乐之中不是更好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首先我觉得我以前就完全是那种“人不知就愠”的人,当然这里的“人”我指的是很好的朋友或者是家人,不是普通关系的人。因为对家人和朋友的关切,很多时候我很希望他们可以按照我说的去做,因为我觉得自己说的一定是正确的,是为他们好的。但是呢你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有时候我的观点没并没有被认可,所以以前的我,就经常会跟家里人爆发口舌之战,到最后当然是谁都没有说服谁,不欢而散。后来因为读了很多的书,慢慢的我觉得,那样的沟通方式是不对的。我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给出自己的建议,但是他们愿不愿意接受,或者能听进去多少,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要学会尊重他们,我只要尽力而为,做自己该做的就行了。于是现在,我很少跟他们有争执,即便有时候脑子发热了争了几句,后面想想就能立刻改过来,我也很高兴自己能有这样的转变。所以,人不知,而不愠,才是君子所为。
以上便是我对《论语》第一章第一段的理解。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或者有不对的地方,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将自己的体会融入进去,不管对与不对,只要是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进步,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