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弗拉茨·卡夫卡(1883-1924)
德语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粗暴、专制。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后改学法律。大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长期在“工人工伤保险公司”工作。卡夫卡一生写下了被称为“孤独三部曲”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以及中短篇小说《判决》、《在流放地》、《地洞》、《变形记》等。《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塑造了深感孤独与悲哀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格里高尔这一形象。卡夫卡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现代西方人的异化感和孤独感。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二、《骑煤桶的人》的主题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作,通过主人公骑着空煤桶飞上天空的荒诞故事,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遭受异化的穷苦人的生存状态。
首先,作品揭示了奥匈帝国战争期间最寒冷的冬天里穷苦人痛苦生存状态。
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主人公“所有的煤都用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炉子散发着凉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小说以颇为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面临的生活困境。
其次,作品揭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客观环境是令人无处逃避的寒冷,“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它所引起的是主人公强烈的无助感,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它求救的人。
再次,作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和关系的“异化”。“我”骑着空煤桶去借煤,始终没能近距离面对面地提出自己的乞求,“我”与煤贩子夫妇的交流一直是用“喊”的方式。“我急切地喊,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便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混浊。”在“我”表明现在不能付钱时,妇人说“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根源在于人的自私和对他人的漠不关心,耳朵、眼睛和心灵都自然屏蔽了对他人困境和需要的感知。
三、《骑煤桶的人》艺术特色
《骑煤桶的人》在艺术上鲜明地体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荒诞,以荒诞的情节比拟荒诞的世界。人骑着空煤桶飞起来的情节本身是荒诞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但恰恰是这种荒诞的描写,揭示了世界荒诞的本质,表现了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孤独和悲哀,从而深刻地表现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其次是悖谬。《骑煤桶的人》中的“我”,如同《城堡》中的K一样,越是急切地靠近,越是无法真正地触及,直到生命的终结,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愿望。
再次是象征。轻得可以飞起来的煤桶,“具有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走。”世界上没有轻到如此程度的煤桶,却有在充满冷漠和不公平的社会里轻贱到如此程度的人,他们像骑乘动物一样,任人驱遣,却无力反抗,无力改变现状,最终只能“让自己永远消失”。以上艺术特征整体上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有力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四、知识链接
表现主义文学。这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强调通过荒诞离奇的艺术手法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体验;人物常以对类型或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具体鲜明的个性特征;情节发展缺少完整性、连贯性和清晰的线索;思想情感孤独压抑。表现主义文学戏剧的外表人物是尤金·奥尼尔,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是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