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的城市吹起無糖拒奶的黑咖啡美學風,咖啡館不再是濃縮咖啡与拿鐵獨尊。各大都會咖啡吧台的濃縮咖啡機旁,亮出喧賓奪主的手沖与虹吸行頭,美式濾泡壺、手沖壺(尤其是日式Hario系列和臺式Tiamo系列),以單品手工咖啡售賣。這是精品咖啡演化而來的過程,那麼,在這之前稱為什麼呢?
根據論述,“第一波”大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這個時期恰好是人類醺咖啡的年代,戰爭確實帶動了咖啡的龐大需求,因為在歐美國防部的軍糧,都配有研磨或即溶咖啡,提昇大兵們精神与耐力,以美國為例,戰爭期間每月採購14万袋咖啡,是平時的10倍,每名官兵每年14.7公斤的咖啡供應量,讓原本不喝咖啡的大兵們,在戰場染上咖啡癮。隨後,即溶咖啡需求劇增,從業者為了壓低成本,大量使用風味低劣的羅布斯塔品種咖啡豆。
咖啡品味黑暗期
戰後美國人咖啡消耗量逐年下滑,到了1955年已下滑到每人6公斤左右,這与即溶咖啡難喝,以及可口可樂搶食飲料市場有關,但咖啡人很頑固,不肯坦然面對咖啡客群流失的事實,改以每人平均每年喝幾杯咖啡來自我麻醉,因為每人平均喝幾杯咖啡,遠比每人平均喝幾公斤咖啡,更易灌水,尤其戰後老美習慣于喝淡咖啡,1杯200毫升咖啡,7~10克咖啡粉搞定,這比歐洲的12~15克淡了許多。
然而,唯利是圖的咖啡人教導徒弟操作黑幕:“咖啡出爐后,可潑水降豆溫,增加重量与利潤… 咖啡稱重時要連厚紙袋一起才好賺…淺焙失重率低於深烘焙,烘至一爆剛嚮,半生不熟即可出爐,不但省燃氣還減少失重率…衹要多加羅布斯塔,任何低價配方都難不到…”
總之,“第一波”咖啡風潮是爛咖啡當道,好咖啡沉淪,咖啡人雖然可惡确發明了劃時代的即溶咖啡,以及罐裝咖啡粉的密封技術,讓喝咖啡更方便省事,在速食咖啡強力促銷下,拉升了咖啡消費量,确犧牲了品質与新鮮度。究竟拉升消費量与提高品質,孰輕孰重?精品咖啡演進“第一波”,在咖啡消費史上,留下功過難斷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