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在“知乎”上问:我读了40多本书,为什么还没有改变?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为什么我看了四十多本书,我还是不想改变?
知道≠做到。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可是,知道并想要做到真的不容易。比如,我的“乐享读书会”成员,都知道写作能力是读出来的,是写出来的。只有坚持每天大量阅读,坚持持续刻意练习,写作能力才能提升。
然而,“乐享读书会”举办了二十期,能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写500字左右文章的,很少很少。要不就是说,真没什么写。要不就是说,太忙了,忙得焦头烂额,顾不上这些小事。我居然信了。
后一分钟,有人却发现她在抖音里给某位网红点赞,刷礼物。
好玩≠有用。有的书,纯属娱乐,对于提升认知毫无用处,对于转变思维方式作用不大。比如台湾作家琼瑶的小说,你读完之后,除了沉迷下虚幻的爱情故事里不能自拔,几乎没有其它价值。我可能说的有点绝对了。
想要提升自己,需要读哪些能解决你当下问题的书,读与你工作相关的书,读与你从事专业相符的书。一位数学老师,每天在读海子的诗,读余秀华的诗,即便学会写诗,我觉得很难提升他的专业能力。这不是虚构,因为我在查教师读书笔记时,真就遇到这种情况,一位数学老师的读书笔记满本就是摘录汪国真的诗歌。
我读完熊纪涛老师的《教师高效阅读秘笈》,开始以季度为单位开展主题阅读。
读完吕白的《长期主义》,我开始持续日更公众号,如今写了1800多篇文章,累计300多万字。
读完中岛孝志的《四点起床》,我开始每天五点起床读书。
读完一本书,践行书中一条建议,或者至少做出一项改变。这是我的读书之道。
读书没有提升,可能在于行动力不够,读书与实践脱节。这样的阅读,不能立足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以提升自己专业能力为基础,不在读完后践行书中的理论,只能如流水一样,水过地皮干。
泛读≠阅读。曾看过一些老师的一年的阅读总结,天文地理,小说散文,历史哲学,涵盖范围很广,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涉猎广泛。
仔细研究发现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该老师缺乏聚焦在某个主题的深度阅读,属于杂家。这样其实不好,想要挖一口深井,必须持续深挖,才有可能挖出水开。
比如我开始阅读,曾经先后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洋葱阅读法》《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教师阅读力》《教师阅读地图》《读书成就名师》等。
阅读之前,要学会如何去阅读,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善读才可以医愚。
突破读书的阈值。荷花定律说,要想让荷叶铺满荷塘,必须等到那一天。烧开一壶水,需要大约三分钟时间,想要减肥,每天跑步不少于5千米。
读书多少本才会有所改变?我曾查阅很多资料,没有确切答案。个人认为读本专业相关书不少于100本,身边人都可以看到你的变化。读的太少,太乱,必然变化和成长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