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牛虻精神永垂不朽

文/云懿

一、作者简介及文章主题

《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因被革命同志误解,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13年后,当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时,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小说涉及了斗争、信仰、牺牲这些色彩浓重的主题。

牛虻青年时代参加了意大利党的革命活动,但同时又笃信上帝,牧师卡尔狄利用他的忏悔进行告密,致使他和他的战友一起被捕入狱。后来他得知自己原来是自己最崇拜的神父蒙泰尼里的私生子,非常痛苦,遂对上帝宗教产生了怀疑。又因恋人琼玛对他的误解,认为是他主动出卖了同志,致使他出走南美洲,流亡十三年,遭遇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磨难。最后他成了一个瘸子,满脸伤疤,但却磨炼成了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后来他在一次武装斗争中,不幸被捕并遭枪杀。

二、文章冲突与高潮分析

在革命快要成功的关键时刻,按计划牛虻先打伤对方的马腿,结果主教蒙泰尼里出现在战斗双方中间,而主教正是牛虻的父亲,就在该开枪的关键时刻,牛虻选择了放下手枪,他爱着自己的父亲,不忍心杀死他,他这个决定害了自己被捕,也导致最终被杀害。

在牢房里,牛虻第二次逃脱机会来临时,他承认了自己是亚瑟,让父亲做出选择,是选择帮他一起越狱逃走,还是选择自己的上帝,同意统领提出的军事法庭上走形式的判决然后杀死牛虻。最终经过不断的思想斗争,红衣主教依然选择自己的上帝,而放弃自己的儿子,牛虻的心剧烈的颤动,整整一夜,牛虻孤零零地躺在黑暗中哭泣。这次父亲的重大选择决定了儿子最终的命运。

每个人在人生十字路口都有选择的机会,选择往东往西,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定得慎重考虑再考虑。

三、文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牛虻是勇敢冷静的。在第一次被卡尔狄神父告密,关进牢房后,上校不停地捏造事实,编造他与革命队友之间的事情,逼他就犯,供出队友,他依然冷静而坚定的选择相信队友,不承认认识队友,不承认与队友之间发生的事情。上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证据,一气把牛虻关进黑漆漆的牢房,阴暗、潮湿、肮脏,虽然他内心抗拒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接受这一切,最终赢了上校,被放了出来。

牛虻性格中有隐忍的一面。当他在南美洲时,遭遇苦难日子,被打、被恶伤,在杂技团的人要求装驼子,被人扔水果,逗人乐,当猴一样耍时,他把这些苦难都忍受了下来,经历了苦难的日子,黑暗的日子,才倍加珍惜好日子。

牛虻是充满智慧的。他在革命斗争中被爱戴,被尊重,逻辑清楚,安排事情考虑周到,这无疑与他聪明智慧紧密相连的,遇到不同事情,乔装打扮,躲过危险,无疑他是智慧与才能兼备的人。

牛虻对爱情始终如一。他从小就爱上了琼玛,当她还是个孩子时,那时的她还穿着方格花布连衣裙,系着一块皱巴巴的围巾,扎着一根小辫子无精打采地垄拉在身后。到临死时,他依然深深地爱着她。这份炙热的感情让人感动。

四、文中细节描写分享

亚瑟有长长的眉毛,敏感的嘴唇以及纤细的手脚,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过于精致小巧了。

亚瑟从一根低垂的毛地黄梗上摘下了几朵花,焦躁地在手中揉碎它们。

“你问过主吗?”蒙泰尼里的语调有些颤抖。

亚瑟觉得很难堪,两手握紧,绞着十指。

亚瑟仰起头,从头到脚瑟瑟颤抖。

一听到这个名字,亚瑟的脸立刻痛苦地抽搐起来。

亚瑟的目光缓慢移动到母亲的画像上,然后又收回眼光,然而他没有说话。

这时亚瑟仰起了头,一切的生气和表情都从他脸上消失了,那张脸就像一张蜡做的面具。

“亚瑟!”那位轮船公司老板大吼一声,颤巍巍地站起来。

牛虻突然痛苦地屏住呼吸,把身体缩回,瞥了一眼自己的瘸腿和残手。

他脸色变得苍白,帽檐下面的阴影差不多呈青灰色,由于呼吸急促,系在喉部的帽带有些发抖。

她走进厨房,激动得咬紧牙关,攥紧拳头,以免失声痛哭起来。

牛虻不住地哆嗦,身上直冒冷汗。

玛梯尼一言不发,失神地咬着自己的胡须。

他的声音变得哽咽起来,她不由得仰起头。他正用满是污垢的袖子拂拭着眼角的泪水。

作者通过很多的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让读者眼前呈现出画面感,让读者融入文章里,似乎眼前正站着那么一个人,读者与主人公同喜同乐,更好的刻画了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