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法则(五):心=视角=视界=世界
心是视角,世界也是视角,一切皆视角。
心,代表了所有“主观”的一切。世界,代表了所有“客观”的一切。
但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离不开观。观,即是视角。呈现在视角中的一切,即是视界。
雪漠老师说,世界是心的倒影。
将这句话拆解一下,就更容易理解了:
世界是视界的投影;视界是视角的投影;视角是心的投影。略去中间过程后,就变成了:世界是心的投影。倒影即是投影。
通常来说,“科学”是以“世界”(或者物质、能量、信息)为关注的重点,“宗教”是以“心”(或者心理、精神、意识)为关注的重点。
而“哲学”要回答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则重点关注“心”以及“心”与“世界”的关系。
但无论是科学、宗教还是哲学,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忽略了“观”本身。
科学有科学体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有宗教体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有哲学体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家都在“观”,但关注的重点本质上来说没有区别——都是某一种视角下的“视界——世界”。
包括“心”,也同样呈现为某种视角下的“视界——世界”。
大家都在“观”,都在使用“视角”,而且彼此的视角存在很大的不同。
但大家的关注点却始终没有从“视界——世界”中离开——几乎所有人都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观”本身——视角。
视角,成了人人都在用,却人人都忽略了的“盲区”。
这个被忽略的“盲区”,也许深藏着巨大的宝藏。
因此,《视角》系列将关注的重点紧紧地锁定“视角”,并试图开启一个全新的领域——“视角学”领域。
《视角》系列,已经开始并将继续进行一种全新的尝试——系统性地构建以“视角”为核心研究对象的“视角学”体系。
严格地说来,它不是“科学”,但秉承着科学的精神,它不是“宗教”,但汲取了宗教的智慧,它不是“哲学”,但洋溢着“哲学”的情怀!
由是,笔者将《视角》系列称为“生命哲学”。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同时凝聚了科学的精神、宗教的智慧、哲学的情怀以及它自己独有的“视界”与“梦想”于一体的生命哲学!
它的梦想是什么?它的梦想就是,在汲取科学之理性、宗教之神性、哲学之智性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超越性的智慧视角,构建一个融“当下关怀与终极超越”为一体的“智慧视角系统”,汲取人类文明中最精华的智慧,超越民族、国家、语言、文化、历史以及科学、宗教和哲学的种种分野,使之成为人人可以学习,人人可以理解,人人可以实践,人人可以运用的智慧视角系统。换句话说,它是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拥有的“超级慧眼”!让所有的生命悉皆拥有“超级慧眼”,这就是它最大的梦想!
不要以为这“超级慧眼”存在于你的生命之外。事实上,它就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
依“视角”法则来说,你与“超级慧眼”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你,在“超级慧眼”之中;“超级慧眼”,亦在你之中。当你的视角转变为“超级慧眼”时,“超级慧眼”也就同时转变成了你。在这一刻到来之前,你们均深藏在彼此之中。
所以,寻找是相互的寻找,寻觅是相互的寻觅,相知是相互的相知,相契是相互的相契,相合是相互的相合,相成是是相互的相成。
你见到了它,它就见到了你。那时你会蓦然发现,原来它一直都在陪伴着你,它只是一直在等着你,等着你认出它,认出它眼中的自己。
关于梦想的那段话,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实在有点过于猖狂。
嗯,那您就当成是一个梦中醉酒之人的梦话和醉话吧!
其实,它更像是热恋的人在情到深处的时候凝望彼此的双眸而共同发出的“海誓山盟”——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