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网上一学弟向我求助,在全球TOP20的大学硕士毕业在即,各种思考后决定回到家乡(西南某省会城市)发展,其所学会计专业应该说就业面还比较广,比如“四大”事务所、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等等,家里安排了几个工作,都不太满意,理由是“没有兴趣”,问该怎么办。
想想自己当年刚毕业入职的时候,也是天天嚷嚷“没有兴趣”,随时都想”follow my heart”,时至今日,既为当年的幼稚而莞尔,也为自己及时调整心态回到正轨而庆幸。
二
“兴趣”这个词古已有之,然而从夏朝到上世纪末的传统教育里面,有关培养兴趣的内容少之又少,反倒多见于欧美的畅销书、励志书。这类畅销书往往这样写道:在你感兴趣的事业上你才能取得成功,举的例子多是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一类。特别是乔老爷子仙逝后,他的一段话翻译成中文“你的工作将占据你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能够让你真正满意的唯一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伟大的工作就是爱你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它,那么继续找,不要停。用心去找,你会知道何时能够找到它。如同任何伟大的关系一样,它只会在时间的证明之下越来越好,所以继续找,不要停,直到你找到它。”这段话被无数中国青年奉为经典,他们沉浸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过着拧巴的日子。
我猜测乔老爷子说这句话的本意是,对于那些立志于“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人,通常这些人都是才智超群,他们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所以这类人确实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兴趣之所在,一旦找到自己的兴趣,真会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来,“兴趣即天赋”对这类天才百分百适用。乔老爷子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个天才,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受,说难听点,根本没有照顾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情绪。因此我想对这些还在找自己兴趣的青年说一句,醒醒吧,我们真的太高估自己了,我们活着不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们只想自己和身边的人过得好一点。也许你会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不能简单粗暴地拿智力来衡量,让我来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巴菲特11岁开始痴迷股海,盖茨13岁开始痴迷编程,乔布斯14岁开始痴迷电子学,扎克伯格16岁已经学完大学的编程课程。我不知道发现兴趣的时间和智力有没有必然联系,但当我们22岁还没找到自己的兴趣,要么是我们不够努力,要么是我们不够聪明,并且真的应该接收一个现实:我们都是普通人。
三
中国传统教育历来提倡勤奋而非兴趣,明朝一哥王阳明十二岁写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的惊世名篇,并且对哲学对圣人之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我们在后世的教材里只字不提要从小培养兴趣,而多描述小王阳明因为看书太用功而吐血。想来也不无道理,如果强调兴趣,人人都去找兴趣了,谁还发奋读书?
现在你要问我的兴趣是什么,吃喝玩乐啊,显然这些兴趣不能作为工作。我琢磨现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兴趣大多和我当年类似-打游戏吧,问题是你又不能做到像sky那样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练习提高游戏水平,最终拿下世界电子竞技冠军。
你羡慕旅游杂志撰稿人,可以周游世界;你羡慕金融人士天天穿梭在写字楼,看起来高大上的样子;你羡慕健身教练,工作就是健身,你羡慕你的发小创业当老板。这些都不应该是你对你自己工作不感兴趣的借口,而是你对其他行业不了解的肤浅认识。因此,靠兴趣代替工作以追求物质上的回报,至少在毕业后工作的头几年几乎不可能。
没有兴趣,说白了,浮躁而已。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沉下心来把你的工作干好,至少让你的上司满意,赢得上司的信任把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这时你自热而然就有成就感了。当你比大多数人都更能出色地完成工作时,你会发现所有的大门都在渐渐为你敞开,这时你会发现你已经爱上了现在的工作,如果你足够努力,通常这个阶段最长不会超过一年。与其荒废时间找所谓的兴趣,还不如用一年时间认认真真地做事。
四
有些兴趣只能作为生活的调剂,琴棋书画、旅游、唱歌跳舞,如果把这些当做择业的标准,那你注定要走一条更为艰辛的路,还没走到终点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兴趣就不那么美好了。至于专业、学科方面的兴趣也是如此,我从事工科但业余时间也有兴趣码几个字,但我不会以写作为生,保持对这些业余爱好的单纯情感,何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君不见因《明朝那些事儿》而爆红的当年明月依然坚守公职?
最后总结,对于天才,兴趣即天赋,对于大众,兴趣即成就,改编一个畅销书名: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兴趣时,做好手上的工作,活在当下,少一分纠结,多一分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