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爆点》第二章
本章讲了一个非常物理的词“附着力”,读了整章之后没读懂,包括文中举得这么多例子,也没记住几个,更没有get到里面的点,所以今天要再读一遍。在写反馈之前,百度了一下附着力:两种不同物质接触部分间的相互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两种物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吸引力的一种表现,只有当两种物质分子间的距离非常小时(小于10-8米)才能显示出来。因为从微观角度看,固体的表面往往是凸凹不平的,所以两种固体接触时不能显示出附着力的作用。由于液体与固体能够密切接触,因此液体与固体间就能显示出附着力的作用。液体浸润固体的现象,就是由于在与固体相接触的液体附着层中,附着力发生作用的结果,当附着力大于液体的内聚力时,液体就会浸润固体。
上面这段定义建议你多看几遍,固体跟固体之间为什么没有附着力?为什么液体跟固体之前更容易产生附着力?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到,当物体之间的附着力,大于物体本身的内聚力时,就会明显的看到附着力作用的发生,比如水很容易附着在固体表面。但是当两个物体自身的内聚力就很强时,怎么让两个物体看起来会有附着力产生呢?我们看到“胶”,比如贴对联,中国传统民间是用浆糊,现在很多人直接用胶带。我们在装修的时候,在墙上刷漆,也是附着力,如果想在墙上装饰一些图片,就需要钻孔打钉,用钉这个本来就是固体的媒介充当附着力因素,把相框跟墙体附着在一起。如果上述这两者对比的话,我们可以看到,相对来说,用“胶”比用“钉”相对来说,前者更软性,后者更强同时对墙的伤害也蛮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容易对附着力产生印象的可能就是我们对身边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浏览的广告,比如看到的电影,比如有意思的朋友圈&抖音小视频。而这些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火了”现象,当然这是一种很具有创意,让受众产生共鸣,同时易于传播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就是文中提到的:如果我们对既有的事情,稍作流程后者细节上的改变,就会产生更好的结果,而改变的流程或者细节,就是影响附着力的关键因素。
个人漏见,还要持续思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