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 凌晨36分
深夜,有些睡不着,楼下买来几袋干嚼方便面吃。对它是有些难以忘怀的,勾勒起年少记忆。
那时啊,有段时间老妈去大连打工,在家中与父亲相依过活,父亲由于种种原因身体不好,在那段时间里无法做沉重活计,我呀,模糊的记着自己还在上幼儿园咧。
后来,父亲笑着回忆说,我可以每天吃苞米面儿饼子,大葱粘酱过活,可你不行啊。
那天估计是星期天,不用上学的,从炕上醒来,没有鸡蛋、没有米饭,只有昨天剩下凉硬的几块玉米饼,盘里一点老妈临行前留下渍好的酱菜,委屈的哭了,吃了好多天。
父亲的脸色是有些苍白,虚弱的躺着,侧过身来看着我,埋下头沉默一会,拖着身子穿上衣服,走出屋门……走出院门。
半天,坐在炕沿上抽泣,已是午时,可以感受到透过窗的阳光温暖与热,屋外的院门作了声响,父亲回来,手里带着包东西,几包方便面。
那是我第一次吃好吃的东西,第一次。
许多年后,父亲对我说,那天上午给邻居家松翻几处菜园子得来的十元钱,给我买的面……。
8月11日 凌晨39分
那聊一聊记忆吧。
人的记忆是长出来的,大脑皮层的褶皱。而我们的记忆便是曾经真实的过往吗?不是的。每一次的回忆便是一次微调。
佛陀说过关于阿能诃鼓的譬喻,如果阿能诃鼓的零部件在一次次的修补过程中已经被彻底更换过了,那么这只鼓还是原来的那只鼓吗?
那么,如果记忆在一次次的回忆的过程中已经被彻底更换过了,那么这记忆还是原来的那记忆吗?
这样的思考,开始于看塔勒布《反脆弱》时。
8月16日 17时14分
如今想来,我做的许多事,都是缘木求鱼的,心理学上叫心理防御机制,可以理解为自我欺骗,而欺骗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于感觉上好一些。
其实吧,差不多每个人都是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皆有之,没有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圣人,二为精神病人。前者为圣人无梦,他的潜意识与显意识融合,所谓从心所欲。后者为病,失去了自我疗愈的能力,于伊拉克作战的美军士兵,当随军医生发现其有人晚上梦里的画面与白天作战毫无掩饰的还原时,会被勒令到后方休整治疗,他自身的心理容器碎了。
有时,自己看过的书往往会成为一件件标尺,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对其的自我理解,世界那么大,常常有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既然作为厨师走不远,多看看书吧,现在书那么便宜……我应该是第三种人,困而学之吧,或者是自卑,没有啥就想着要啥。
8月19日 凌晨1时06分
《岛国日本》〈信长还是玉碎思想的源头〉
“二战的时候,被美国人逮捕的日本兵,还没有拷问就说出秘密了,并表示愿意与美国人协力。吃惊的美国人开始研究其理由。一个答案是:日本人把俘虏看成是最大的耻辱。重视耻辱的日本人认为当俘虏就是人格丧失,所以自暴自弃,干与正确相左的事情。
但是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这个错误的答案是《菊与刀》得出的。或者说《岛国日本》与《菊与刀》有部分结论相悖。
为什么呢?
因为,“人格丧失,陷入失范的人,再从事有秩序的工作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是协助战事了。但被俘虏的日本人为美军效力,连美军都感到吃惊的是俘虏们的正确思维。这里绝不是人格丧失的伦理问题,而是日本人为新主人服务的一种忠义的转移。”
而这样的一种忠义的转移,才是日本人所固有的。在日本战国时代很常见。
“杀死主人,并不意味着武士的失宠。武士还会被再次起用。
杀死主人,提着首级投降敌人,敌人会给予恩赏并重用。
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伦理水平。”
如黑白棋一般。
不由得想起历史上人们对“忠”的理解,其实忠于开始时,只是对于朋友的,而“忠君爱国”是相当晚进的思想观念。
玉碎也是一样的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