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爱情的浪漫想象里,街头邂逅最为沁人心扉。晴朗的早晨走在路上,和一个女孩擦肩而过,她算不上漂亮,也未必是你的理想型,但你突然心头震颤,想要过去搭话,把自己的内心和盘托出。这就是村上春树所谓的“遇见百分之百的女孩”。
新海诚的新作品《你的名字。》描绘的是同样的情景:两人在路中央擦肩而过,一边惊诧一边放慢脚步,在犹豫中回头,想要从对方的眼神里辨认出什么,然后同时开口“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新海诚老师告诉我们,之所以在街头邂逅百分之百的女孩(男孩),会有莫名的熟悉感以及无缘由的哀伤,彼此遗忘了对方的名字。于是《你的名字。》用100分钟把邂逅背后的故事演给我们看:互换身体,穿越时空,彗星来袭,拯救世界。然后他说,现在你们可以相认了。
男女主角的相认经历了漫长的犹豫,每次擦肩而过,观众都在内心呼喊“快回头啊”,而他们继续往前走。毕竟一种无来由的亲切感,还不足以让人突然向“陌生人”搭讪,正常人都会犹豫:他会不会觉得我很奇怪。
过了好几年,两人才有了机会和勇气互问名字。男女主角的犹豫,可以看作是新海诚老师跨越了十年的迟疑。
在新海诚2007年的《秒速五厘米》里,男主角学会了抽烟,谈了新的恋爱又分手,心底挂念着初恋情人,在街头偶遇却没机会相认,女主角按部就班恋爱结婚,过上幸福人生。比起重逢,可能无疾而终才是城市生活的常态。
身为村上春树的迷弟,新海诚也很擅长描写繁华都市里孤独个体的情感。在《你的名字。》里,女主角受够了迷你的糸守镇,她抱怨这个连咖啡馆都没有的地方,小镇的生活没有任何惊喜,她还不得不担负起巫女的职责。
最后女主角选择去了东京上班,只有在东京,邂逅百分之百的男孩才成为可能,小镇里所有的面孔都是熟悉的。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经典对立在这部电影再度被提出:小镇温暖但平淡乏味;大城市冷漠,却是冒险的好地方。
“大城市冷漠”这个命题在新海诚眼里是有疑问的。他用精美的笔触还原了东京:穿梭的电车、急促的人流、鳞次栉比的高楼、闪亮的广告牌、密布的电线、深邃的天空。人物在都市里永远是孤立的原子,蜷缩在自己的公寓里与外界隔绝,走在路上与自己共享城市空间的基本都是陌生人,人际关系淡漠。
但另一面,这些孤独的人是无限渴求亲密关系的。女主角对东京最初的想象便是咖啡馆,在咖啡馆和酒吧里,这种淡漠关系随时可能变得亲密。城市所能提供的最丰富资源就是偶然。
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有在酒吧结识而相爱的女人,有突然找上门来和自己同居又离去的双胞胎姐妹,有因为一张耳朵的照片而寻找到的女朋友,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没有过去。她们没有名字,也不知道来历,突然就来,也突然就离开,这是城市亲密关系的一种形态。
我有一些同学,上学的时候没有谈恋爱,成为社会人后面临一个问题:对象在哪里找?朝夕相对的同事无心下手,大学、中学同学联络得也少了,好像不得不去相亲了。
这是弱人际关系的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每天除了公寓就是工作单位,应该在哪里找到对象呢?北京如此,东京也如此。《你的名字。》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在路上邂逅。新海诚老师连搭讪用语都为我们写好了: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在2013年的《言叶之庭》,男主角与高中老师的恋情,以一场相拥而泣结束,仍然延续了新海诚对“无疾而终”的思考。但此时已经能看出了他的乐观精神,唯有在城市里,那些光怪陆离的情感才是可能的,那些偶然的命运和不守常规的行径,才有空间生长。
到了《你的名字。》,跨越十年的思考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去拥抱你们那些奇奇怪怪的爱情吧,在路上遇见百分之百的女孩,请上前搭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