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吐蕃王朝卷》
渐入西山难再起——赤德松赞的忧困
和平渐曦
剑南和朔方的连番大战,让这两个暴怒的巨人身上,平添了无数流血的伤痕。终于,东亚的两个霸主打累了。在怒视对方之余,他们发现,肉搏了一百五十多年后,两国依旧保持着均势。情况和当年太宗皇帝与松赞干布时期没什么不同,依旧是谁也奈何不了谁。在献上了无数年轻战士生命之后,和平晨曦即将再次降临。
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吐蕃首先向唐朝伸出了橄榄枝,赤德松赞派遣使臣论颊热入贡长安,请求商讨和平会盟之事。这一次德宗皇帝没有板起面孔,再次推行他的对蕃“三不政策”。可能他觉得,去年刚刚在剑南获得大胜,足以挽回他的面子。在接待了吐蕃使节后,六月十三日,唐朝派遣右龙武大将军薛抷还使于吐蕃。
虽然东亚这俩大霸主开始了小心翼翼的接触,但是双方积怨太久,弥漫在唐蕃古道上的不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除的。况且,即便是钵阐布掌权朝中,力主唐蕃双方休养生息,但对于边境的将领来说,这却是断了他们的财路。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绝不能做,一是阻人官途,另一个就是断人财路。吐蕃朝中的这两位僧相,一次就把两件事都做了,可以想象吐蕃氏族中的领兵边将必然恨其入骨。
吐蕃谋求和平,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一百五十年连续不断的征战,已经让吐蕃这个横跨东亚、中亚的大帝国,早已外强中干。连年征战之中,大量的青壮年被消耗在战场上,虽然每次获胜,均能有俘虏得到补充,但依旧是杯水车薪。吐蕃国内凋敝的民生已经接近能忍受的极限了,这些情况边将们感受不到,或者他们也不愿意去感受,但作为吐蕃最高统治者赤德松赞和两位僧相却是感同身受。他们要为整个吐蕃的国家利益考虑,战场上弄不回来的东西,试试从市场上能不能弄回来。
除了和唐朝对峙之外,李泌的连横战略,也让吐蕃在其他方向的战争压力越来越大。经过维州之战的洗礼,唐朝和南诏的关系空前紧密。赤德松赞也认识到,破除这种默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以安西四镇为代表的西域草原,吐蕃和回鹘之间摩擦不断,两个国家都是马背民族,军队来去如风。西域的草原牧场显然比剑南、朔方的崇山峻岭、戈壁荒漠,对于吐蕃更有吸引力。同时,中亚地区黑衣大食这几年,动荡不堪,乱民如潮。在此地的吐蕃属国,也需要吐蕃军队驻扎安抚。在这种情况下,和唐朝暂时保持和平,集中精力对付回鹘和大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了。
唐朝国内也有闹心事儿,安史之乱后,潘镇割据已经成为唐朝肌体上最大的毒瘤,唐朝历代君主无不以削藩为己任,但藩镇势力却是愈演愈烈。德宗时期的泾军之变后,唐朝朝廷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藩镇的钳制能力。各个藩镇自行招兵、征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人事任命完全没有朝廷什么事儿了。与此同时,经济利益又成为朝中利益集团争夺的焦点,以赚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商品经济渗透到政治斗争中,以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付一切竞争对手。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官宦集团结党营私、行贿受贿、出卖人格和族望等龌蹉事不断。后期绵延四十余年的牛李党争,正在此时慢慢孕育。内政的纷纷乱局,搅得德宗皇帝心烦意乱,既然吐蕃有意愿谋求和平,哪怕是暂时的和平,对于德宗来说也算是一杯甘露。
公元804年(贞元二十年)四月,吐蕃再次派遣节论乞冉及僧人南拨特计波等五十四人出使唐朝。在这次庞大的吐蕃使团中,僧人南拨特计波颇为引人注目。这已经意味着,僧伽集团的势力在吐蕃王朝中已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位僧使,几乎可以肯定是吐蕃僧伽集团的代言人。到了谈判后期,德宗的信函甚至演变成了,直接投递给钵阐布本人亲收私信。
同年十二月,当年的第二波吐蕃使节到达长安,使团以论袭热、郭志崇为首,后者显然是位在吐蕃任职的唐人。贞元二十年冬天,德宗的身体状况很不乐观,缠绵病榻的他,应该是没有亲自接见吐蕃使者。两个月后,德宗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太子李诵是为唐顺宗,公元805年(永贞元年)九月一日,群臣为李适上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十月十四日,葬于崇陵。
德宗死后,唐顺宗命“左金吾卫将军、兼御史中丞田景度持节告哀于吐蕃,以库部员外郎、兼御史中丞熊执易为副使”。7月吐蕃使论悉诺等赴唐吊祭。10月,赞普又派论乞缕勃藏给唐朝送去金银、衣服、牛马等,以助唐德宗陵墓。 11月,唐又派卫尉少卿兼御史中丞侯幼平为入蕃告册立等使。公元805年是唐蕃十分友好的一年,双方边境太平无事,只见两国使节在畅通的驿道上往来奔驰。
就在公元805年,唐朝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刚刚在二月二十三日登上皇帝大位的顺宗皇帝,于同年八月,为宦官俱文珍所迫,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太子李纯是为唐宪宗。次年,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正月十九日,唐顺宗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随着两国使节来往不绝,唐蕃两国的热络关系持续上升,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唐朝把流放到福建的俘虏十七人放还吐蕃。说起来唐朝对于吐蕃俘虏也颇有点恶趣味,惯例上吐蕃的俘虏都被流放到岭南地区,让这些生活在高寒地带的人,享受一下,高温潮热桑拿气候的款待。
这次遣返的十七人,仅仅吐蕃俘虏的一小部份,这也算是唐朝释放出的善意。次年,接受了俘虏的吐蕃也投桃报李,放还了僧人惟良阐等四百五十人归唐。在这番眉来眼去的示好背后,会盟的时机渐渐成熟。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