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袁枚的《子不语》中看到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做《误尝粪》。
故事讲的是几个朋友一起吃河豚,虽然其中徐姓朋友做河豚的手艺了得,做得特别好吃,但其他几人在吃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点疑虑。
吃着吃着,一位张姓的朋友一下子倒在了地上,浑身抽搐,口吐白沫,这可把大家吓坏了。他们赶紧找来粪水给张姓朋友灌下去,希望这样能让张姓朋友呕吐出来,减少中毒症状。
可他们如此处理以后,张姓朋友还是没有苏醒,几人一合计,觉得可能是中毒太深,想到各自也吃了很多河豚,顿时觉得不舒服起来,商量着说,我们干脆在毒发前先服用粪水吧,防患于未然。
大家纷纷赞同,于是都喝了起来。
不一会儿,张姓朋友竟然苏醒了过来,大家告诉了他在他昏迷期间发生的事情。张姓朋友尴尬地说:“我从小身体不好,有羊癫疯的毛病,刚才只是羊癫疯犯了而已,并不是中了河豚的毒。”
闻听此言,几位朋友后悔不已,大家连连干呕不止。
故事看完,乐得我在书馆忍不住地笑。原以为这只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没有想到竟然记录自清代的文学大家袁枚的手中。
心里不由得生出了几点想法
一、打破我对古代文人不提不雅之事的印象
这个刻板印象来源于“阿堵物”的典故,对钱古人都换了雅称来叫,更何况这些粪土类的词汇呢?
上厕所叫出恭、更衣。粪又叫“夜香”,所以有“倒夜香”的说法。
二、防患于未然,还是多此一举?
事情的真相没有了解清楚却贸然行动,不明真相不清楚事实,刻板的经验意识作祟,只凭主观意识来判断,而没有辨明客观的事实。
今日前往书馆大家也是小心翼翼,楼下扫场所码不说,进书馆得再扫两个码,还必须得用另一个程序。站在那填资料都花了好几分钟。
防微杜渐是好事,但如此重复行事是否加剧了恐惧和不方便呢?下午去前咨询过是否正常开放?得到的答案是正常进行,询问是否需要准备什么?得到的答复也是和平常一样。
今日看书中刚好这一感,不由得和今日事强拉在一起引起了联想。
三、关于故事的描写
文中提到“徐精饮馔,烹河豚尤佳。”,但紧接着又写"六客虽贪河豚味美,各举箸大啖,而心不能无疑 ".因什么而疑,自然是担心河豚有毒。
一个“精”字一个“佳”字,写出他常做、做得好,常做又做得好的人能不知道如何处理河豚么?这里与"不能无疑"这四个字形成了对比,将这疑心病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更为后文“皆曰:‘宁可服药于毒未发之前。’” 埋下了伏笔。制造出了“于是五人深悔无故而尝粪,且嗽且呕,狂笑不止。”的夸张而可笑的结尾。
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一气呵成,顺理成章,并用张姓朋友晕倒,以及张姓朋友醒来称自己是“羊儿疯”发作两处转折的情节,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文虽短小,但结构中一样讲究起承转合,并且处处巧心思,埋伏笔,制造笑点。也难怪让人看了后想笑了。
附原文:供大家同乐
常州蒋用庵御史,与四友同饮于徐兆潢家。徐精饮馔,烹河豚尤佳。因置酒请六客同食河豚。六客虽贪河豚味美,各举箸大啖,而心不能无疑。忽一客张姓者斗然倒地,口吐白沫,噤不能声。主人与群客皆以为中河豚毒矣,速购粪清灌之。张犹未醒。五人大惧,皆曰:“宁可服药于毒未发之前。”乃各饮粪清一杯。 良久,张竟苏醒,群客告以解救之事。张曰:“小弟向有羊儿疯之疾,不时举发,非中河豚毒也。”于是五人深悔无故而尝粪,且嗽且呕,狂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