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9辛弃疾的少年时代(一)

1127年发生了一件改写中国历史的大事:

北宋离奇地崩溃了。

几年前北宋还是一片繁华,开封城的朱雀门外每晚张灯结彩,大相国寺外的市场日日车水马龙。

北宋甚至拿回了北方的幽州,这是北宋开国以来历代皇帝日思夜想却从未能得手的土地。

但谁也没想到,就在靖康元年1126年,金朝两路军队围攻开封,转年就俘获了皇帝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变”。

宋朝的残存力量不得已向南方转移,赵构即位,开启了南宋历史。

我们习惯把1127年作为北宋和南宋的分界,但当时人们的心里没有这条线,因为仗还在持续打,而辛弃疾就出生在这个时代。

1140年辛弃疾出生,北宋灭亡后这十三年里,南宋抗金有不少亮眼之处,尤其是在辛弃疾出生这一年,岳飞率军收复了郑州、洛阳,抗金形势一片大好。

但南宋朝廷为了保存胜利果实,竟然向金朝求和,解除了岳飞和其他抗金将领的兵权。

第二年,岳飞被害,南宋朝廷与金朝签订和平盟约,南宋下跪称臣,赔款割地。

这是北宋灭亡的第十五个年头,辛弃疾不满三岁。

这一年,辛弃疾正式成了金朝人。

因为他出生在山东济南,宋金议和划定了两国边界,山东一带割让给了金朝。

说是割让,其实这里十多年前就被金朝拿下了。

当年金人打过来,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也想南逃,但辛家人口众多,拖家带口穿越战场实在不易,辛赞只得留在沦陷区。

战乱时期,一家之主要能屈能伸,他当了金朝的官,毕竟要养活一大家子。

沦陷区有不少像辛赞这样的汉人官员,他们“身在金朝心在宋”,既有现实的一面,照顾好家人,毕竟宋朝一时半会儿反攻不回来;

又有理想的一面,把光复河山的希望寄托给后人。

辛赞只要有空就带着孙儿辛弃疾登高远望,指点江山,考察地形地貌,希望有朝一日揭竿而起。

辛弃疾从记事开始,就在接受这样的教育。

收复失地从此成了辛弃疾一生的核心命题。

我们能在辛弃疾身上看到不少祖父的影子,心中有不灭的信念,同时不急不躁、善于等待。

金朝模仿宋朝实行科举,三年一次。

辛弃疾在十五岁和十八岁时,两次去往都城燕京参加考试。

考试是次要,辛弃疾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祖父交代的任务,北上考察。

两次考试他特地选择了不一样的北上路线,第一次是从山东出发北上京城,第二次是从河南开封出发,经过今天的河北正定、保定、涿州,到达京城。

一路上,辛弃疾详细考察山川关塞形势、敌人力量配置,并做好记录。

抱着这样的目的参加考试,自然是考不上了。

尽管两次都没有考中进士,但他收集了大量情报。

什么时候揭竿而起,只等待一个时机。

强大的敌人往往是从内部开始溃败。

这时金朝出了个统治者完颜亮,他觉得宋朝太好欺负了,赔款割地都答应,应该一口气灭掉它。

大臣站出来反对,宋朝经济实力雄厚、战略纵深广阔,能灭的话早就灭了。

但完颜亮等不及,因为他得位不正,是杀了前一任皇帝上台的,所以迫切要做出点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

金主完颜亮执意对南宋用了兵。

战争是人力、物力的粉碎机,金朝20到50岁的男丁,不论贫富,几乎全被抓走,单是重修汴京的宫殿,就征发了二百多万民夫,遇上瘟疫,这些人死伤过半。

强征赋税就更不用说了。

本来金朝内部就不稳,现在不分对象竭泽而渔,起义更是遍地开花。

不到一年时间,规模大的起义军攻下城池,规模小的也占据山川湖泊,这是金朝从未有过的大动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