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称最重视孩子的中国父母,实际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国父母有一个十分陈旧的观念 ,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怎么对他都无所谓,越大就越应该重视、尊重他。婴幼儿时期不亲密,大大后又瞎亲密,处理不好哎与自由的关系。
孩子在三岁到六岁是十分脆弱的,成年后很多问题的根源都来自这个阶段。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人格障碍则源于六个月之前的严重心理创伤。所以,孩子越小就约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很多父母给我沟通过,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很不容易需要为了生活而去奔波,为了家庭的基础物质条件而努力,所以才忽视了孩子的成长,看似这些话语很有道理,其实大多数还是父母在自我安慰,以免自己太自责,这样可以告诉大家,孩子的问题,他们有责任但也是无可奈何。
其实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真实的情况是年轻的父母对孩子并没有太大的耐心,没有太多的学习精神,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摸石头过河,并且教育这件事是长远性的,短期内很难看到效益,本来就承受着生活苦的父母们,索性把这些推给别人或者学校,然后心安理得告诉自己:“我是因为忙,才没有照顾的孩子,并不是不爱他,我给孩子花钱,最舍得了。”中国父母是嘴上最爱孩子的父母,花钱不过是弥补童年时的亏欠罢了。
新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亲对于孩子未来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决定作用的。三岁之前,父爱可以不存在,爸爸的作用只是支持妈妈,给妈妈安全感,而不是直接发挥作用。但是,中国人的产假只是给妈妈一个身体恢复的时间,中国家庭中的老人又习惯把孩子从妈妈身边“抢走”,社会与家庭一起制造了母亲与孩子的分离。
在一个男权倾向的社会,妈妈作为外来者进入一高家庭是孤立无援的,爸爸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儿女放在二位,情感上,妈妈永远是最末位的。当母亲有了儿子,她便将自己对丈夫的欲望转移到儿子身上,儿子总是害怕被母亲的爱所吞没,于是便有抗争,抗争的结果是,将逃离妈妈的欲望转移到自己婆婆身上。在父权色彩浓重的广东潮汕地区,一般男人不会离婚,老婆就是妈妈、是责任。
从心理学分析的角度看,妻子是合法的性伴侣,男人对众所周知的性爱有羞耻感,因为这令他想到对母亲的情欲。所以,很多男人会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个女人来谈钱说爱。这样,被丢在家里的妻子、一个缺爱的妈妈所生的孩子里,男孩会与来自母亲的情欲纠缠,而女孩,则容易成为妈妈“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
通常我们第一个爱上的都是自己的妈妈,如果与妈妈的亲子关系构筑得不好,成年之后,就很难处理好与另一半的亲密关系。童年的内心模式在成年就会呈现处理,这样就形成一个轮回。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男人找老婆就像是再找妈妈,只要一个女人给他温暖的感觉,让他放低戒备,觉得自己像小孩儿,那他很容易就被收服了。
女人同样也是如此,他们渴望宽厚无私的爱和照料。通常婚恋标准中让女人放心忠厚的男人,其实都是“妈妈”————一个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