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90后,表示从小是听着戏长大的,因为当时的电视节目也就那几个,河南人又有听戏的传统,特别是河南豫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于是《梨园春》出现之后便风靡一时,家喻户晓,还化为了饭前饭后的谈资,与人碰面就是“你看昨天的梨园春了吗?谁谁谁得冠军了”,“你看人家那个三岁的小孩唱的多好”云云,那时候我有个奶奶为了看比赛还专门跑到我家来看。
由于当时还是个孩子,在家里没啥话语权,电视遥控器从来都拿不到手里,只能委屈地和家里人一起看梨园春了。特别是周日的决赛半决赛,那简直是一个广告都不能错过!你会发现,看节目的人都眼神发亮,不输于今天的追星一族。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那时的真实写照。这节目简直成了中老年人的福音,我妈都能把上个星期的排名情况说的头头是道,分毫不差,还有每个比赛选手的拿手曲目也都可以张口就来,各种名角儿,评委也都认识了个遍。而我天天在看的虹猫蓝兔七侠传,也不见得能记住前一天的内容,由此可见,这节目当时的火爆程度。
小孩子啥也听不懂,那时候还对这节目深恶痛绝,因为它占用了我看动画片的时间,只要你一换台,你就要接受老妈老爸眼神的“洗礼”。不看的话就会被赶去写作业,所以身为小孩子的我毅然决然选择了坐下听戏,只要可以不写作业,干啥都成。
依稀记得它是通过唱戏比赛来评选的,上到五六十的老艺术家,各种职业的唱戏者,下到两三岁奶声奶气的小娃娃,在台上翘着兰花指,唱着观众期待的豫剧,哦,对,还有个年轻干练的女主持人小戈。外行人看热闹,然后小孩子就是听个声音,在大人的影响下,甚至还能有模有样儿的哼上一段儿。有些经典片段:《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狸猫换太子》,《小二黑结婚》,《抬花轿》,《秦雪梅》等等还记忆犹新,还有个名角儿叫常香玉,那个“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实在太魔性了,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穆桂英挂帅也能来一嗓子,当时还隐隐自豪,沾沾自喜,现在就只剩下搞笑了。
最早一批的戏迷都已经老了,我们这一代也已经二十多了,戏剧渐渐的已经远离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活跃在真正深爱它的圈子里。有人吐槽现在的《梨园春》商业形式太重了,没有之前的纯粹了,其实我想说。无论它怎么变化,还是我记忆里最初的样子。儿时的又爱又恨,虽然很可笑,但也算是一段美好的回忆。细想想,人家节目组也挺不容易的,坚持了二十多年,还得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且是从地方性节目转化为面向全国人民的节目,也算是有一番成就了。
想起写这个是因为刚好听到了一句,然后勾起了童年的回忆。我妈现在依然是个戏迷,会时常听戏,我呢,早已经自觉的远离了戏剧,它快成了小时候的阴影了,打扰我看动画片者,杀无赦,哈哈。今天特来记录一下,分享给你们。